济宁高新区产学研一体化成为经济转型新动力

26.12.2014  11:43

          在11月15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深圳)创新大会暨2014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上,济宁高新区以其一流的产学研合作示范作用、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地位,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称号。同时,另有两人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一个项目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据了解,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是我国产学研界的最高峰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针对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高荣誉奖。本届大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门对会议召开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为获奖者授牌。
          济宁高新区产学研基地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成型再到发挥巨大作用,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8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这里创新气息浓郁,科研院所、公共技术平台密集,三大产业加速器和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旦大学济宁技术转移产业化基地、重汽发动机研发中心、浙大-泰丰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济宁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30家研发、检测、认证和孵化平台先后进驻运营,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把产学研软硬件建设和密切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径,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加速载体、人才、金融等核心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他们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聚合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创新集群,促进产业价值形态向高端提升;重视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国内外120多所高校院所的互动合作,区内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160余家,涌现出如意、辰欣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合作典型,在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有效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为促进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合作平台化。多年来,高新区始终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增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汇聚创新研发人才、服务广大中小科技企业的基础工程,以政府引导资金拉动龙头企业20亿元的投入,建成了先进装备制造、软件测试中心、云与大数据中心、综合云服务平台、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7个开放型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大型仪器、科技数据等资源区域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实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近两年实施各类创新项目560项,各类人才和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3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省以上科技进步奖57个,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0余项,培育出260多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明显提升。
          人才支撑专业化。把人才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动力,以满足人才需求、发挥人才作用为导向,探索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个性化的服务机制,建成了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教育培训、专利交易、招聘服务、人才联谊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联盟,已吸纳110余家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会员单位,与40家高校院所和世界500强万宝盛华等人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全区人才总量5.9万,市级以上创新团队60家,“千人计划”专家8人、“泰山学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济宁市“511”计划专家20人,集聚了美、日、韩等8个国家和台籍专家140余人。
科技金融多元化。把科技金融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证,规划建设了吴泰闸金融街、杨桥金融组团、财富中心等金融载体,引进设立了89家银行、证券、担保、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设立了全市首家科技小贷公司,13支创投风投基金规模近40亿元,采取风险投资、发行债权、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知识产权授信等模式,推动产业与资金、技术成果与风险资本的结合,成为种子型、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撑,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在产学研基地的显著位置,三座高层建筑已经落成,随着众多金融机构的入驻,这里将集中形成一处“财富中心”,为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不竭源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济宁高新区将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新三样”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促进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