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科院2016年成果巡礼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阵地、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高地”三大功能定位,以建设“一流省级社科院”和高端智库为目标,深入实施《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浙江省社科联发布的“2014—2016年浙江社会科学界十大学术关注”中,G20杭州峰会和“一带一路”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国梦与浙江实践》丛书出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基地等前七项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都是重要的研究参与者或主导者,显示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实力,充分说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繁荣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在全省由党政研究机构、社科院、党校和高校构成的人文社科研究格局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聚焦浙江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研究的定位,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树立起了自己的独特品牌和地位,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五家省级高端智库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贴近决策、贴近实践、贴近学术前沿”的科研理念,立足浙江、研究浙江、服务浙江,明晰办院思路,谋划发展举措,确立了三大功能定位和“一二三四五”基本思路,即以建设新型智库和“一流省级社科院”为目标,推进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两轮驱动”,落实“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三项要求,实施“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开放办院”四大发展战略,推进“智库建设工程、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工程、方志强省建设工程、学术名刊打造工程、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五大工程,并制定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高端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机制灵活、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和浙学研究学术高地。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在人文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对策研究领域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强化精品导向和质量导向,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全院2016年共立项各类科研课题164项,出版著作64部,共有23项成果获省委省政府领导30件次批示肯定,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160篇。据权威机构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术论文转载指数数据和智库影响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排名位列第一方阵,表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跻身国内一流省级社科院行列。目前,在完成重大科研任务的实践中,一支思想好、科研强、作风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宣传铁军正在形成。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建设全省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201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依托政治学研究所,整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观察与思考》杂志等理论研究和宣传平台力量,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级研究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工作任务,一批重量级理论研究文章在中央主流媒体发表。2016年,以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8篇,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广泛组织科研人员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特别是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加大对“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实践”等一批根植于浙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攻关和深化研究。全院科研人员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跟踪辨析,有效引导社会舆论。2016年,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41篇。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作为,抓好省情调研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大决策理论支撑课题成果和智库报告共有23项成果获省委省政府领导30件次批示肯定。围绕“社科专家走基层”主题,全院科研人员先后赴全省各地深入调研,研析省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G20峰会服务保障,以讲好“浙江好故事”为重点,推出了品牌成果《浙江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根据省委要求,承担省设区市全面深化改革满意度第三方评估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继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业评估工作。积极配合即将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从改革发展、政治建设、法治浙江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课题攻关,对过去五年的发展进行评估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趋势性研判和对策建议,相关成果已提交省有关部门。改版后的《2017浙江蓝皮书》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市场6卷同步推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遵循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基础理论、历史人文研究不断攀上新高度,浙学研究高地地位不断夯实。201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专著9部,古籍整理近50部,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浙江文化通史》研究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5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全面实施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张元忭集》《王时槐集》《叶良佩集》3部5册的古籍整理,出版译著《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在《光明日报》《文献》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召开了以“阳明学与浙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当前浙江发展所处的历史新方位赋予我们新的使命责任,“努力实现向哲学社会科学强省跨越”的号角激励着广大社科工作者不断开拓奋进。在新的一年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将围绕“开好党代会,迎接十九大”主题主线,立足浙江,力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部分成果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2017年新年伊始,浙江省社科联发布了2014—2016年十大学术关注,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主承担的“中国梦与浙江实践”重大课题研究和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升格为国家级研究中心,入选十大学术关注,这是社会各界对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阵地建设的充分肯定。
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浙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为研究方向,积极举办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理论研讨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理论研讨会等研讨活动。承担了浙江省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的“中国梦与浙江实践”重大课题组织和研究,形成了七卷本近200万字的成果,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宝贵经验。2016年组织专家学者在中央“两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8篇,在《浙江日报》发表36篇,被浙江省委书记称赞“社科院发出了好声音”。
二、研究阵地逐渐夯实。2016年,中宣部将秘书处设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升格为全国性研究基地。抓住这一契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积极组建了包括16个研究基地、3个支撑团队、4个宣传载体和一批调研基地在内的组织架构,集聚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队伍。同时整合学科优势,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三、宣传阵地渐次扩大。政治理论类学术刊物《观察与思考》新增出版“中国梦研究”专刊,集中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成果,成为国内集中刊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专刊,全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观察与思考》学术论文达18篇,大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智库报告决策影响力不断增强
《智库报告》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的重要报送平台。2016年,《智库报告》共刊发正刊32期,专题版8期,主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公共政策、法治浙江、文化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浙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G20峰会”、“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等为主题的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26件次批示肯定,标志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省级高端智库的特色优势正加速形成。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智库报告》以省领导圈定课题、相关决策部门交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选题为主要渠道和方式,以重大决策支撑理论课题形式打造决策咨询精品。通过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成果与决策部门之间的对接机制,《智库报告》编辑部积极改进组稿、编审和报送机制,有效提升了报送件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质量,使智库成果发挥了更好的咨政效应。编辑部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对省领导圈定的重大支撑课题研究成果,以最快速度、最高标准及时报送领导参阅,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理分析和理论支撑。对部分时效性较强的如《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经验对杭州G20峰会的启示》等课题成果,及时进行编发,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配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智库报告》还编辑报送了《“十三五”规划咨询研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咨询》等专题版。
《智库报告》坚持经世致用原则,积极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扎实而有解释力的理论,使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智库成果的“软”“硬”结合、“快”“慢”结合。《智库报告》编发的成果主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现象中的本质性问题,提炼和总结浙江探索、浙江实践和浙江人民的伟大创造,提高预测性和前瞻性,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思想观点和决策建议。
改革满意度
第三方评估首次探索
设区市改革满意度评估是浙江省重大改革第三方评估的重点工作,是浙江省“开门评改革”、让群众评判改革成效的首次全新尝试。根据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在浙江省委改革办的牵头领导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历时9个月,对浙江省11个设区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圆满完成了设区市改革满意度评估任务。评估成果对进一步促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本项评估工作,并将此作为院2016年度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由院领导牵头组成评估项目组,全力配置科研力量和资源,并委派专人驻点省委改革办,以加强评估工作的力度。
本次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公众满意度调查和改革工作通报两大部分,从改革参与度、改革受益度、改革期盼度三个维度开展调查评估。公众满意调查分公众卷、企业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9万余份,并由43位评估专家从工作层面进行了考核评估。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完成的《设区市改革满意度评估报告》指出,总体而言,浙江各地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各领域改革齐头并进,全方位向纵深推进,改革红利加快释放,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突出的表现是,在问卷调查中,“健全‘五水共治’的体制机制”这项改革无论是群众问卷还是企业问卷得分都高居第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在农村群众问卷中得分排名第二。这两个改革项目得到群众高度认可,原因就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所呼所需。
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省委领导充分肯定了第三方评估做法及《设区市改革满意度评估报告》,并对今后更好地做好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具体要求。
设区市改革满意度评估是促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2017年,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浙江省改革满意度评估2.0版。
法治政府建设专业评估成绩斐然
2016年,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专业机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11个设区市政府该年度的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进行了专业评估。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省政府法制办在2012年共同组建课题组,研究制定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2013年8月,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课题组研究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10月11日,《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标准》(浙政发[2013]50号)正式印发,明确法治政府建设“专业机构评估由省社科院组织有关单位具体实施”。根据此要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法治政府建设专业机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从事法治政府第三方评估工作。此项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已对40多个省级单位和11个设区市政府2013、2014、2015、2016年4个年度的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并按年度向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评估报告。各年度评估结果被应用于年度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评选,并作为对省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年度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
法治政府建设重在落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坚持公众视角、专业判断,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撰写年度报告深刻剖析浙江法治政府建设所存在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既拓展地方社科院服务地方的领域,主动服务地方工作大局,又具体实践实证法学的研究进路,受到专业工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把法治政府第三方评估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全局,注意总结浙江经验。自2014年启动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与案例”评审,迄今已举办三届,共有省级单位和设区市申报的54个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与案例从专家评审中脱颖而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与案例”评审,对于引导政府部门和11个设区市政府结合部门和地方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良好效果。
阳明学重大课题研究进展顺利
201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阳明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申报的《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被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立项为重大项目,成为阳明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1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整理出版阳明后学文献3种,分别是《张元忭集》《王时槐集》《叶良佩集》。同时,《北方王门集》《杨起元集》《季本集》《管志道集》《王宗沐集》《许孚远集》《万表集》的编校整理工作亦在有序推进。同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还于2016年翻译了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为扩大学术影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在《光明日报·国学版》《文献》《浙江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举办或参与阳明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十余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阳明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2016年11月出版的《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国际中国哲学研究三大英文期刊之一)上,美国学者Larry Israel发表的《阳明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兴》一文,以大篇幅介绍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最近30多年来在阳明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并给予高度评价。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从事阳明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于1992年成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其整理出版《王阳明全集》,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学界公认最权威的王阳明著作全集。总体而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阳明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言必有据”,在全面搜集、系统整理的文献基础上开展研究;二是注重将阳明学研究与区域文化精神发展相结合,浙学精神是滋养阳明学萌芽发育的摇篮,阳明学的成长反哺丰富了浙学精神;三是从东亚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研究阳明学的流变和传播,研究团队长期与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学界保持密切的交流,及时翻译介绍最新海外阳明学研究成果。
乡村发展及乡村文化价值研究
不断深化
2016年,乡村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乡村经济及乡村治理等开展,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一、“后城市化时代”村落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城市化进程中的村庄命运,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乡关何处:骆家庄村落历史与城市化转型研究》一书认为,被时代卷入城市化进程的村庄,内部蕴含着传承、重生和绵延的巨大能量,非但不会轻易“终结”,更可以有机更新式的重建而“成长”;文化因其传承、凝聚、治理等多重功能,在共同体建构中具有凝聚精神内核、重构规则秩序、优化公共空间等效用;“人的城市化”具有内在层次,文化传统和精神层面的城市化绝非唯一方向,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反哺城市的功能,摈弃由乡而城的线性文化发展观,建设城乡互动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丽水样本》认为,丽水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牛鼻子”,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户籍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带财产权进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农村综合改革成就,具有全国样本成效。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社会保育:一个乡村秩序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以乡村社会力量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乡村秩序的观点。《从保护人到企业家:乡村精英的角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认为,乡村精英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人力资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其参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动力。《后税费时代的“富人治村”与基层治理困境》认为,需要调整国家资源输入方式和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将农民组织起来,避免因过度依赖“富人治村”而陷入困境。
四、分类精准培养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分类精准培养新型青年职业农民》一文认为,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目光聚焦于18—45岁的青年人,及早分类、精准培养新型青年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