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说“海撒”:北京已有13775位逝者长眠大海

04.04.2016  13:08

  清明前夕,北京市2016年骨灰撒海清明公祭仪式举行。公祭代表向北京市骨灰撒海纪念碑敬献了花篮,恭读公祭祭文。仪式上,2016只平安鸽一齐放飞,家属向骨灰撒海的已故亲人敬献鲜花,共同缅怀历年来选择骨灰撒海的逝者。

    海撒是怎样进行的?选择海撒的理由有哪些?人们对海撒的观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日前,本报独家访问了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   集体海撒一年举行几十次   北京是从1994年5月开始实施骨灰撒海的。如今,22个年头过去了,共计有13775位逝者长眠于深沉宁静的大海之中。   曾经服务过22年前首次撒海活动的宋朝舫,至今仍然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唯一的一位专职骨灰撒海仪式主持人。她说,早期选择海撒的人并不多,基本上一年一两次集体海撒活动就能满足需求,甚至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组织海撒,直到2006年才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专门负责骨灰撒海工作。现在,集体海撒一年需要举行几十次。   随着市民对生态殡葬的观念更加接受,海撒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12年北京市的海撒量1000份,2015年,撒海量为2024份。”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德东说,海撒不同于其他的殡葬形式,骨灰将完全消失,很多人一开始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早期,选择海撒的群体大多经济条件不佳,也有的是因为与亲人间隔的代际较远而做出这一选择;如今,选择海葬的人群更多的是环保理念先进、重视生态环保者,与此相关的是,家属对撒海仪式也越来越重视。   “总体来说,市民们现在更倾向于主动选择海撒,由此不难看出,绿色、生态、节地的新型殡葬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王德东说。   海撒过程有了国家标准   “海撒”,顾名思义就是将骨灰撒入大海。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市组织的海撒活动,并不止于此,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对活动流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庄严肃穆,“哀而不伤”。   通常而言,北京市每年在三四月份开启当年度的海撒活动,中间除去炎热的8月份外,将持续到11月份,每周海撒两次。从2009年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北京市民实现了全程免费海撒,特别是自2013年骨灰撒海服务标准建设以来,又总结形成了“1042”服务模式(即“十免费、四便利、两公祭”),其中的十免费项目,包括:纸质环保骨灰盒、存放骨灰、乘车乘船和当天出行保险、鲜花、骨灰撒海告别仪式、放飞平安鸽、骨灰撒海公证、全程紧急医疗救护、自助午餐、骨灰撒海活动纪念光盘。   宋朝舫介绍,整个流程包括事先登记完成各种必要的手续、家属按规定时间在北京集体乘车赴天津指定码头登船参加海撒,之后中心还会把海撒整个过程刻录成光盘快递给家属,每年清明节还会邀请部分家属参加集体公祭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海撒的服务通过了国家标准,2015年,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骨灰撒海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市民接受度日益提高   参加3月27日举行的公祭活动的陈女士说,2016年是亲人离开的第10个年头了,现在每到清明节,家人都会到纪念碑广场或者去海边悼念自己的亲人,这样不仅环保,而且更方便他们对逝者的悼念。   2014年,北京通州的芦女士选择将自己的母亲骨灰海撒。芦女士说:“选择海撒,是我母亲的遗愿,她生前因为家族墓地过于拥挤,也为了减轻我的经济负担,多次跟我说要海撒,所以我们就遵从了她的遗愿。其实妈妈这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她能在海里安息,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她的心愿。”   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蓝天使服务队的赵昕苒告诉我们,“我们在窗口服务时,经常碰到一些生者来咨询海撒事宜,也有人是听朋友介绍这一形式后辗转来咨询的,还有很多亲属是在殡仪馆听说了海撒后直接就过来为逝者登记的,总体感觉是愿意做尝试的人在增加。”(叶晓楠 刘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