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海绵城市建设进展 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已过半
海绵城市无疑是近两年济南城市建设热门词语。自2015年1月21日,我市启动申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项目推进到什么程度了?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在今天市政协召开的“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给出了答案。
预计2017年将开始试运行
记者了解到,济南今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试点区域内有11条海绵道路需要建设,试点区域外也有数条道路在施工。如此大规模的道路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显而易见。舆论在关注“修路堵车”什么时候能结束的同时,也在关注海绵城市涵养水源的效果。
针对市民关心的海绵城市建设进度和效果等问题,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2015年1月21日,我市启动申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截至目前,按照2年建设期要求剩余时间还有6个月,预计2017年将开始试运行。目前我市正在着力推进三项工作。一是集中精力和力量全面做好大明湖兴隆试点区域(39平方公里)建设:2017年4月底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27.7毫米目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供水管网漏失率低于10%,取水许可实施率100%。二是加快济西推广区域(62平方公里)建设:2020年12月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27.7毫米的目标。三是以试点区域为龙头,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在建区域、新建区域、旧城更新区域等分类推进,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保城市建成区2020年25%以上面积达到75%降雨就地消纳目标,2030年80%以上面积达到上述目标。
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已过半
据报道,连日来的大雨时在很多区域形成内涝,很多市民吐槽“海绵城市不吸水”。后来媒体求证发现,一些海绵路面确实实现了渗漏,但由于短时降雨量过大,致使路面来不及吸收雨水,造成一定的积水甚至内涝。
“目前我们在东起千佛山东、西至英雄山路(103省道)、南到山体线、北至经十路,共39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试点。”据海绵工程试点区域施工方经理介绍,这片区域基本覆盖了济南泉群的涵水区,但39平方公里相对于老市区(不含历城区)790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言,仅为1/20。据海绵工程施工方项目经理推测,“海绵城市不吸水”的成因可能是改造时只参考了渗漏标准,而忽视了建设雨水收集管网。而试点一旦完成,标准即向全市推广,“海绵城市不吸水”的现象将得到缓解。
而据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截至目前,我市已安排试点建设项目43个,总投资78.31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76.3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9.31亿元、占51.51%。通过试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已成功打造了部分示范工程,如历阳湖、历阳河等城市水系工程,市委原党校、山东经济开发中心宿舍等建设小区工程,千佛山、七里山等园林绿地工程,二环南路、旅游西路等道路交通工程等,充分展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功能,消除了试点区域黑臭水体,根治了部分积水易涝点,活水保泉见到成效。
而试点和推广区域外部分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也向常态化转变开始起步。从2015年开始,试点区域外部分新建项目已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如城市水系方面:大辛河、韩仓河等城区水系工程;园林绿地方面:药山、郎茂山等山体公园工程;道路交通方面:凤凰路、旅游路东段、纬十二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建筑小区方面:万虹广场、山水华府等在建建筑小区工程,试点建设的阶段性开始向常态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