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去硬壳会呼吸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就在几天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明确从2016年开始,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从 “ 快排 ” 到 “ 源头分散 ”
城市开发之后和开发之前的水文特征大体一致?在我们今天的“硬壳城市”中,这是不敢想象的。但这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接近于自然森林、草地的雨水下渗比例。现在正相反,75%以上的降雨都白白排走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张玉兆说,海绵城市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个颠覆。
他说,以往我们对雨水径流是利用管网、泵站等“灰色设施”来“快排”,海绵城市则讲究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缓释”。前者强调“末端集中”,后者的思路是“源头分散”,将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综合利用。
张玉兆说,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影响低到让雨水的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因为通常降雨频次的70%-80%是24小时降水30毫米以下的中小雨,75%的利用率相当于将所有中小降雨都留下、用上了。
他认为,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由学术研究变为系统实施,对城市的生态保护从理念到具体的目标、措施,这是我国城市规划理念的很大进步。
同时,防洪排涝设施也不能偏废,遇到大雨,该排还得排。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聂爱华告诉记者,过去,城市的排水只有一套系统,即防洪系统,或者是一套半系统(防洪系统加上要求不明确的防治内涝系统),而海绵城市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至少包括三套:源头控制系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常规排水系统、大型蓄水系统。前者用来吸收小雨,后两者应对可能造成灾害的中大雨,防洪排涝设施不但不能偏废,还要提档、加强。
由一套到三套,建设成本能承受得起吗?聂爱华说,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涵养设施造价并不高,大型蓄水系统的投资大些,但如果与新区建设、旧区改造等结合好了,统筹规划,增量成本就没那么高了。
专项规划编制先行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聂爱华说,建设海绵城市,要明确3个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量、雨水资源利用率。
她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就必须把这些控制指标写进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等法定的专项规划,写入每个片区的控规和详规。
我省《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各地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道路、园林绿地、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指标来控制和实施。各设区市2016年6月底前、各县级市2016年年底前、各县城2017年年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终究要落地到每个工程。我省《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立项、建设条件和规划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管控环节,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济南已经部分地开始这样做。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对39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的所有新建工程,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在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要求写明这些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
新建易,改造难。在聂爱华看来,不仅在试点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各地应尽快实现规划对各个片区的全覆盖,对所有新建建设项目都应该尽早按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来要求,免得将来二次改造,难上加难。
建好 , 更要管好
海绵城市建什么?我省提出了5个建设重点,分别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绿地与公园建设、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每一类都明确了建设措施。
2月22日下午,大众日报客户端“新锐大众”对读者发起了一个海绵城市小调查。截至当晚10点,35%的读者表示最关注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其次是建筑与小区,占24%;绿地与公园占1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占13%;道路与广场占12%。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量大面广。日前,记者来到济南市千佛山西路的省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宿舍,一位居民指着一片新覆土的绿化带告诉记者,这是刚刚改造过的,下边挖了4米多深的坑,埋上了许多“盒子”,能存50多吨雨水。每栋楼下都安装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桶,路面进行了崭新的透水铺装。
“我们小区紧靠千佛山,地势陡,下点儿小雨就流成河。这一改造,据说小雨能全‘收’了,夏天出门准方便了。楼下的蓄水桶有净化功能,还有人拿它浇花洗车呢!”这位居民说。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筑小区项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小区增加了2个蓄水模块、若干个蓄水桶,改造了下凹式绿地,增加了透水铺装,改造成本约200万元。经过改造,可以减少年雨水外排量18828立方米,减少87%;减少自来水用量4191立方米,节约水费42485元;减少小区年绿化用水76%。
大雨过后,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会像某些低洼地带一样挂满垃圾吗?聂爱华说,这考验城市的总体管理水平。比如为控制初雨污染,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都加了格栅、过滤池等设施,但是谁来清理呢?设施一年好用,第二年还能不能好用?她认为,建好,更要维护好。摸索出一套运行维护操作规则,正是济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