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43个“海绵”项目接受专家现场复核
经过“海绵化”改造,历阳湖成了市民垂钓、游玩的休闲好去处。
建筑小区“海绵化”改造后实景。
本报讯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样的海绵城市建设愿景,在泉城39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已成为现实。4月11日-12日,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济南,迎来了一场“大考”,43个建设项目接受了联合专家组的现场考核,并得到了较高评价。
据悉,自2015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至今,我市已完成250个“海绵化”工程,另有17个项目在建。其中,改造老旧小区200个,改造与建设道路9条、公园9个,整治和治理河道湖泊等13个(试点区内8个),改造管网260公里(试点区内60公里),消除易涝点9个,实现了生态、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明显增强。下一步,海绵城市建设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开来。
改造200个老旧小区“海绵化”
近日,泉城济南迎来一场降雨,当大家在感慨“不够解渴”时,贵如油的春雨已经被千佛山路11号院“喝”到了“肚子”里。
在这个位于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核心位置的老旧小区里,由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模块、截水沟等组成的“海绵系统”,将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为小区绿地浇水、道路洒水提供了水源。
“以前一下雨就到处积水,出行十分不方便。现在好了,换了透水路面,再大的雨也看不了海了。”说起海绵城市建设,居民肖先生赞不绝口。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把手里的一瓶水洒到了类似塑胶跑道材质的红色地砖上,仅几秒钟时间便迅速地渗到了砖下,只余下一片浅浅的水印。
“你看这水渗得就这么快。”肖先生口中的“透水路面”就是“海绵型道路”,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够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39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像千佛山路11号院一样会“喝水”的老旧小区共改造了200个。“雨水通过上游的截流沟引入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中收集的雨水一起分级存储下渗,汇入地下设置的蓄水模块中,经过一层层净化,最终成为清水用于绿地浇水、道路洒水。这样的‘海绵化’改造不仅充分体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环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过程中,我市还创新性地采取“1+N”战略,同步实施了棚改、旧改及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排污、排涝改造提升。例如,在济大路1号、15号等小区,海绵改造同时兼顾了雨污分流、管网提标等工程,切实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消除9个城市易涝点
事实上,不仅仅是建筑小区改造,在推进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进程中,内涝的治理成效也让泉城市民拍手称赞。
“通过测算我们发现,试点区内容易出现内涝风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二环南路西段和中部、英雄山路与玉函路交叉口的老旧小区附近,以及东北部山区以及二环南路的老旧小区附近等,内涝积水点共有9个。针对这些道路的行洪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排涝方案。”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条道路的“海绵元素”各不相同:旅游路更换了透水沥青,凤凰路建设了雨水公园,二环南路加装了雨水桶……此外,为保证雨水行泄通道安全,试点区还创新性地采用了“雨水簸箕”的方式连通道路及河道两条雨水行泄通道,使马路上的水通过竖向调整就近快速导入河道中,缓解马路行洪问题。“这样一来,以前‘逢雨必涝’、‘下雨就看海’的内涝问题就在试点区得到了彻底解决,不仅9个积水点全部消除了,且城市防洪压力也得到了极大减轻。”
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距离千佛山风景区半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一处水声潺潺、杨柳飘飘的休闲胜地——历阳湖,是市民垂钓、游玩的好去处,但在海绵化改造之前,这里已近乎干涸。“今天我们看到的历阳湖水都是来自大明湖,通过三级加压,经过西圩子壕、跨过经十路、流经玉绣河等输水管线引入的,经过拦水坝拦蓄后,水源再流向南圩子壕、西圩子壕,进入西泺河,最终流入小清河,实现大明湖水的循环利用,体现了泉水‘先观后用’的理念,同时增渗补源,保护了济南的泉水文化。”
5项“海绵”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济南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可借鉴的先行经验,更没有可复制的成功样本,在四年多的试点进程中,我市也不断
深化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泉城经验”。
在组织架构上,我市形成了“统一指挥、整体联动、责任明确、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横向推进以项目部为主,纵向突破以办公室职能组为重点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形成决策指挥、重点调度、攻坚破难的管理体系,实现阶段性与常态化衔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总四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此外,“创新产品、工艺和技术”也是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在试点过程中,我市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积极寻找对策,探索研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授权国家专利5项,形成施工工法13项。
“在开展试点建设前,大多数市民对‘海绵城市’还相对陌生。而如今经过四年多的推广,这一名词逐渐深入人心,其示范效应也在不断放大。”承担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在试点建设经验基础上持续推进全域海绵建设,同时做好目前建设成果的跟踪工作,让这一生态福利不断释放,让泉城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作者:谷青   网络编辑:田艳敏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