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临淄花边——中西合璧的手工影像
阅读提示
临淄花边为手工编织而成,是临淄当地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妇女以此手艺为生,并逐渐成为全区的主要产业之一,成品远销欧美国家,2009年被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临淄花边的制作工序复杂,难度大,耗时长。目前,临淄能够编织临淄花边的人所剩无几。许多针法、编织方法也已经失传。
流传2000多年的绝活
“瞧瞧,这就是咱临淄的手工绝活,花边上的仕女、天使、动物、花朵都是手工编织上去的,机器可替代不了。”4月22日,淄博市临淄区文化馆负责人邵杰拿着现存的几套临淄花边向记者介绍。
临淄花边是将棉线缠绕在小木头槌的一头,另一头用一串琉璃珠子来稳定和绞线,用铜大头针分别将线的起头固定在图纸上,将小木头槌交替翻动,使线线绞合,构成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故也被称为“棒槌花边”。其成品主要有台布、床罩、被单、窗帘、沙发靠垫等上千个规格几千个品种,因其精美细致的图案,曾成为中国乃至欧洲贵族皇室用品。
临淄花边起源于汉代初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先后经历了梭子长条花边、棒槌花边大套与现代花边三个阶段。当时,是以母教女、嫂传妹的途径传播的,主要分布在现今临淄区齐都、皇城等地。1887年,德国传教士发现临淄的梭子长条花边与意大利的棒槌花边相似,便将棒槌花边带进来,并在教徒中传授编织技术,因其生产程序更加简便和灵活,棒槌长条花边便在临淄生根而发展起来,很快就遍及临淄全县。
1895年,在临淄县的齐都和敬仲两地的耶稣教徒办起了经营花边的作坊,他们是临淄花边的第一代经营者。之后,临淄人也开办起了许多花边庄。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家家工艺花边发网,恃此糊口者不下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建立了“临淄花边生产合作社”,从事花边半成品加工的就有近3万人,各类图纸近千套,品种几千个,取得了“国家生产许可证”,并注册了“齐城牌”商标,当地妇女大多以此手艺为生,到1956年,年产值达到105万元,居全县行业之首。
在1959年,临淄花边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使用。在各级美术展览会上,临淄花边多次获图案设计奖和产品创新奖。1973年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入编“中国工艺美术集”。
展现西方文化
临淄花边工序复杂,编织方式变化多端,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有着机器制作无法替代的灵气和美感。临淄花边从编织到成型,分为编织、缝合、刺绣等三大部分,包括设计、放缩样、复制、刺版等几十道工序。
邵杰告诉记者,眼前所见的临淄花边成品,并不是一个人一次性编织完成的。而是多人分工完成。其中最难的部分当属编织。“一个图案设计中包含人物、动物、花朵等花样,村里的妇女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编织。最后送至成品加工厂,再按图样集中进行缝合、拼接、刺绣等处理。”她说,临淄花边难度大,耗时长。像一个普通枕套大小且图案简单的成品也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邵杰给记者展示的五六套临淄花边成品中,上面的图案多是以欧洲古老的地域文化图像为主,如天使、神兽、圣器等。她告诉记者临淄花边的美在于,它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反映西方文化,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有一次,来了几个欧洲留学生,我拿出了十字架式的临淄花边,他们眼睛立刻放光,很是稀罕。”邵杰立马看到了临淄花边的市场前景,未来有干头。
如今,临淄花边成品被用作婚嫁的珍贵礼品或是收藏物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临淄花边制作的特殊性,加上欧洲人的偏爱,价格自然不菲。临淄希坤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做临淄花边成品的公司,主要客户群为欧美国家,从事临淄花边贸易已有10多年。该公司负责人李国英今年45岁,学习编织临淄花边已有20多个年头。她告诉记者,临淄花边根据图案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价格也不同。一件260cm×280cm的临淄花边成品就能卖到两三万元。
老手艺面临失传
面对现代化的科技、高效率的机械,临淄花边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尴尬境地。目前,该区掌握临淄花边手艺的仅有100人左右,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到95%。“临淄花边是个细活,大部分都人老眼花,没精力耗在这上面,最年轻的也奔50了,如今当地能编织的不超过10人。”邵杰说着叹了口气。
“现在厂里只剩下三四个女绣工,也只能掌握简单的花边技术,复杂的人物、动物编织还不会。一人一天50块,麻烦不说,挣钱太少,女孩子宁愿跑出去打工,也不愿留下来学这个。”李国英说,加上近几年欧洲经济不景气,公司也面临危机。就在当天,记者得知,另一家做临淄花边的公司已经打包好“行李”准备转业,不禁为此惋惜。
“如果放手不管,5年-10年估计会失传。”眼瞅着这项传统手工慢慢凋谢,邵杰坐不住了。去年,她办了个临淄花边免费培训班,来报名的却只有三个人。邵杰抱了很大的希望,本以为这次可以传给几个年轻人。可仅过了两天,就走了俩。最终计划还是落空了。于是,邵杰自告奋勇,跟80多岁的老太太拜师学艺。“坐了3个小时,织了个手指头肚大小。”邵杰觉得,光指望培训可能还行不通。
邵杰与临淄花边传承人、成品加工负责人商量过,面对现今的经济形势,尽快将外销转为内销、转变营销方向,从家具用品提升到高端装饰品,比如红木家具上的配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现临淄花边这项传统手工艺,临淄区文化馆加快脚步,收集了100多年前到现在不同规格的临淄花边作品15套,约100多件,制作工具30多件。并尝试将临淄花边独特的各式针法写成书籍。“当务之急是培养几个会编织临淄花边的年轻人,先把一些方法学会,再慢慢培养新人。不然,临淄花边只能当‘化石’了。”邵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