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周村区文化惠民精彩纷呈

07.01.2016  09:20

  2015年以来,周村区紧紧围绕“富而强、精而美”幸福周村建设目标,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指数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提升文化设施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好戏连连,文化培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设施越来越好

  周村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的投用是2015年周村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周村老百姓拥有了两处国家一级馆标准的文化场所。

  走进崭新宽敞的图书馆,记者看到,虽是工作日,图书馆里也有不少读者,其中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我年纪大了,区里有了这么好的图书馆,没什么事儿我就来图书馆看看书,活到老学到老嘛。”正在书架选书的张大爷高兴地说。

  “电子化管理、自助化借阅是新图书馆的一大亮点。”图书馆大厅负责人陈明介绍,该馆引进自助电子借阅系统,读者不用排队借还书,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设有电子阅报机,读者只要用手指触碰显示屏,就能看到众多期刊杂志。

  据了解,周村区图书馆于2015年6月1日向市民免费开放。图书馆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12个功能区,460个坐席,藏书容量20万册。开馆以来,图书馆共办理读者卡8139张,图书外借10万余册次,接待读者15万余人次.

  此外,记者了解到,周村区图书馆正在加强分馆建设。陈明告诉记者,一到周末和寒暑假,大批学生涌入图书馆,馆内人满为患,无法很好地满足市民需求,因此他们正在建设分馆,既缓解区馆压力,又能让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目前,周村区已基本建成2所图书馆分馆,2016年计划共建成5所分馆。

  与图书馆相邻的周村区文化馆同样受欢迎。文化馆共有16个功能室,20多支业余团队进驻于此,常年开展排练活动。它与图书馆一起成为标志性的区级文化阵地。

  此外,2015年内,周村区还新建提升文化大院30多处,提升农家书屋20个,为150支业余文艺团队配备广场音响,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完善。

  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俺进府当梅香还刚十六,后花园摘石榴员外侍侯……”前不久,周村经济开发区陈桥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地吕剧爱好者们给村民们带来吕剧《龙凤面》。吕剧演出团先后演出了《龙凤面》、《小姑不贤》、《李二嫂改嫁》等精彩节目,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像这样的场景,在周村的每个村庄频频上演着。

  “周村是座文化古城,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格外高,节目不仅要演,更要演得好。这对我们的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罗红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剧目已满足不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2015年我们增加了综艺类节目,演出内容更加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周村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王立鹏说。

  整整一年,周村区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唱响了城乡大舞台,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春节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幸福周村”群众文化艺术节、文化惠民百村行下乡演出、广场舞蹈展演、戏剧艺术节等贯穿全年的十大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突出群众性和参与面,极大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5年周村区超额完成文化惠民百村行任务目标,共选拔26支剧团和6支文艺小分队,在全区194个演出点,完成演出620场,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居,受益观众20万人次以上,实现了农村群众一季度看上一场文艺演出的目标,城乡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线、处处有歌声,超额完成全年文化下乡演出任务,推动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培训“种文化”

  上午10点多,南郊镇文化广场上,伴随着喜庆的音乐,5名文艺骨干在3个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第六套健身秧歌,这3名老师正是来自周村区文化馆。

  “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有时间搞点文艺活动,但大多数自娱自乐,不专业,种类也少。现在有区里文化馆的老师来培训,既提升了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也壮大了基层文化队伍。”南郊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董建宝告诉记者,如今南郊镇已经有2支文艺队伍,共50多人,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的文化培训帮了大忙。

  百姓乐享文化服务,公益性文化培训倍受群众欢迎。周村区文化馆新馆开放以来,免费开设声乐、摄影、二胡等22个公益培训班,培训文艺爱好者千余人;开展文化大讲堂“五进”活动,进行文化讲座120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艺术常识,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5年周村区着力培训基层文化骨干,文化馆不仅组织文艺骨干到区里学习,还送培训下乡。同时,实行基层文化辅导员制度,采取包片负责、“菜单式”培训等方式,已举办4期文艺骨干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200人以上,有效壮大了基层文化队伍。

  2016年,周村区将继续探索“种文化”之路,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次以上,培训业余文化骨干600人以上,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基层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