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体系建设再升温 山东深化改革着力培养新型职业人才

12.02.2015  15:33
2013年以来,我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明显好转,从“拉生源”、“零投档”开始转变为学生主动报考、圆满完成招生计划,不少中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达到普通高中线、高职院校达到二本线。

  2013年以来,我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明显好转,从“拉生源”、“零投档”开始转变为学生主动报考、圆满完成招生计划,不少中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达到普通高中线、高职院校达到二本线。

  近年来,我省在加快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次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上做出了不懈努力。日前,我省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会议,要求进一步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像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一样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5年,我省春季高考预报名人数达到13万多人,创历史新高。据介绍,我省自2012年开始组织春季高考以来,考试人数连年增多。2014年,全省9.1万名考生参加。

  春季高考人数增加与我省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密不可分。2013年,我省开展了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目前试点中职学校达到16所、高职院校达到20所、本科高校达到18所,本科专业点数、培养规模分别达到54个和3440个。这些措施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

  除了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我省在校企合作、经费保障、办学机制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我省作了典型发言,推介了经验做法,此后,来我省专题学习考察职业教育的省份就达16个。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职业教育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90万名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毕业生,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家政和养老服务、高速铁路、民航、信息服务等8大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同时,还依托职业院校每年培训100余万名城乡劳动力。“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开始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研究生增量向专业硕士倾斜

  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计划,紧紧围绕课程、教学、专业、管理和评价等要素,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既善动脑、又能动手的新型职业人才。

  据了解,2012年以来,我省已投入财政经费3000万元,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改革;投入5400万元,按照每个专业100万元的标准,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课程,目前已经建立54个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同时,今年省里还将出台高等教育重点改革意见,将生均拨款、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要素与高校重点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手段,引导本科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对于研究生培养,按照规划,下一步我省将分类设计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发展。同时调整硕士研究生类型结构,将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招生,到2020年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校生数量上大致相当,逐步建立符合职业需求、突出实践能力、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公办高职生均经费将达1.2万元

  我省规定,在“十三五”期间,各级政府须将教育财政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同时,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职业院校助学金发放向农林水地矿油等专业学生倾斜,建立市、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逐步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

  此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参差不齐,从生均两三千元到万余元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着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因此,我省确定,将按照逐步到位的办法,确保2017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万元。

  除了保障教育经费,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围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包括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拨付经费、将专业工作经历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学校招聘等。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在落实和执行这些政策的同时,还将启动一系列名师名校长建设计划,让更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