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公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整体推进科改落地

25.09.2015  12:18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方案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方案突出内容的涵盖性、制度的可持续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时序性,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方案明确了激发创新、问题导向、整体推进、开放协同、落实落地的基本原则。确定了“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主要目标。
  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围绕10个方面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
  这10个方面包括: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和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
  方案突出整体性,增强可操作性,明确了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关系网、路线图和时间表。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都确定了标志性举措、具体成果形式、牵头部门和时间进度安排等。“台账”式推进,力争使改革可落地、可检验、可督查。(完)
   30年,深化科改再出发--科技部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答新华社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30年,深化科改再出发--科技部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答新华社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余晓洁、荣启涵、杨维汉
  从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30年过去了;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2年多过去了;距离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剩下5年,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30年,科改再出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4日公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何深意、特点、重点?拿什么疏通“中梗阻”,靠什么激发“第一生产力”?全程参与实施方案制定的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包献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从“蓝图”到“施工图”,让“飘”在天上的政策“落”下来
  问: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科技领域的改革举措很多,如何通过落实,释放科改“红利”?
  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大众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方案突出内容的涵盖性、制度的可持续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时序性。
  就是说,画出一张措施有力、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四梁八柱”构筑系统格局
  问:过去改革存在“中梗阻”,主要“梗”在哪?如何打通?
  答:科技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过去各部门从各自定位出发出台改革措施,缺乏有效衔接协同,造成政策落地难、落实难。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确定的一项重点任务,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支撑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着力增强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形成系统、全面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在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包括科技、发改、财政、教育、工信、一行三会在内的40多个部门打破条块分割,共同参与了方案制定,多次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方案不是就科技改革论科技改革,而是要打破科技经济“两张皮”、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从“痛点”到“突破口”,问题导向破解10大突出矛盾
  问:方案的最大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方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痛点”和政策制度障碍对症下药,围绕10个方面提出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
  方案啃的是深化改革的“硬骨头”,“含金量”很高。比如,在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要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又如,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完成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为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开辟便捷通道。此外,要完成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再如,为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单位批准,带着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在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方面,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健全院士遴选、管理和退出机制。包括制定规范院士学术兼职和待遇的相关措施,明确相关标准和范围。
  可操作可落实可督查,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从当下做起,实现这一目标?
  答:方案明确了激发创新、问题导向、整体推进、开放协同、落实落地的基本原则。围绕到2020年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确定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快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创新体系。
  方案务求可操作、可落实,以台账形式,明确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具体成果、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使改革可督查、可检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对方案的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各部门各地方将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抓紧推进改革任务实施。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干一件成一件,释放改革“红利”,让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完)
   对症下药,向落实要改革“红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亮点透视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对症下药,向落实要改革“红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亮点透视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荣启涵、余晓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就是“啃硬骨头”,就是问题导向、对症下药。方案针对当前哪些现实“痛点”?采取何种措施?将带来哪些“红利”?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创新主体:市场导向,让企业家参与国家创新决策
  【背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大企业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能力不强。
  【方案】方案着眼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提出产业专家和企业家要在国家创新决策相关专家咨询组中占较大比例,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
  【点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宝明说,方案对财政税收如何支持企业研发进行了细化,并对国有企业考核进行了调整,这都是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明确提出企业家和产业专家要在国家创新决策相关咨询组中占较大比例,助推科研真正瞄向企业需求。
  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体制机制通道
  【背景】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一直难以解决。改变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要打通体制机制通道。
  【方案】方案提出深入推进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推广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完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点评】北京东方硅谷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说,方案细化了科技成果“三权”方案,将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促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同时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展示规范,加快成果有效转化。
  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去行政化
  【背景】我国从1999年开展全面启动这方面改革。但目前,院所改革存在政策不配套不落实现象,公益类院所管理僵化、活力不足,开发类院所转制后行业定位不清等问题也日益暴露。
  【方案】方案提出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理事会制度,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点评】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所长许崇庆认为,分类改革后,公益类的科研院所有必要的财政保障,可以使科研人员踏实进行基础性、战略性科研攻关;而那些以市场经营为主的开发类科研机构,将走向市场,通过改革可获得更大的市场机制激励。
  “同时,去行政化,不再以级别论工资和地位,可以真正实现按绩效进行评价,按绩效进行拨款。”
  专家认为,分类管理是转制院所长期期盼、呼声强烈的一项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开发类院所深化改革将迎来新一轮热潮。
  人才激励机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制度
  【背景】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结构失调,高层次人才匮乏,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评价激励机制不适应科技人才发展要求。
  【方案】方案提出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健全院士遴选、管理和退出机制;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意见,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
  【点评】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专家表示,传统的“论文评价机制”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次强调分类评价,即基础研究与实用性研究分类考核,是重大的进步。这样可保证各方都能被充分激励,以满足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以及企业需要等多层次要求。
  金融支持创新: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背景】资金在科研成果的推进、转化中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目前科技创新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需要尽快解决。 
  【方案】方案提出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支持、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
  【点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哲说,目前资本市场对科技成果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十分必要。陈宝明认为,以政府基金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是个有效的方式,并且基金的社会化运作将更有市场导向。
  科技计划管理:破除政出多门、资源“碎片化”
  【背景】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目前已经完成了现有渠道中近一半计划的优化整合。改革开局良好,但后续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方案】方案明确了计划整合和体系重构、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构建统一监督评估机制、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成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库等改革任务的具体措施、实施路径和完成时间表。
  【点评】许崇庆说,以前科研课题交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环保类课题,科研人员往往从科技、环保等部门重复获取资金。这一方面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各方面力量不能有效整合集中攻关。“虽然有时单个技术很先进,但整体难有突破,这次出台的方案有利于解决此类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