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简政放权,必须承受减权之痛

29.03.2016  11:27

  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简政放权问题时,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要通过减政府权力的“”,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通俗明了的表达,坚定果决的态度,释放出简政放权将进一步深化推进的强烈信号。
  不得不说,简政放权已经成为当下最为人们熟知和热议的词汇之一。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在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简政放权一直充当着“先手棋”、“当头炮”。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就承诺,本届政府要将国务院各部门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三分之一,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成绩来之不易。在这过程中,作为改革调整的相关主体,感受也往往不同。对各级政府而言,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心头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简政放权每往前走一步,政府部门既得利益就触动一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整,着实给一些部门带来了或强或弱的痛感。不过,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缩减了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流程,群众跑腿少了,等待时间短了,办事效率高了,心头“”的程度才增加了起来。
  简政放权,要放多少才合适,很难有一个客观的、具体的标准。在举措上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在具体评价上以下放权力的数量来评价简政“含金量”也未必准确。但群众的普遍感受与满意度,往往构成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这种感受直观地反映了简政放权的成效,更深层面讲,也反映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近段时间,在一些群众办事过程中,有诸如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要求,有因为部门之间标准不统一,导致群众办事最后都不知从何下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由此导致的群众不满,背后无不有一个个束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因素存在。消除群众心理感受上的不“”,就要从这一个个隐藏的制约因素和权力关节着手,而这正是简政放权的意义所在。
  权力上“”与“”的角力,各方感受上“”与“”的胶着,注定了今后的简政放权之路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当前,从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到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到“先照后证”改革,简政放权正一步步走向“深水区”。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发挥用好简政放权这一“先手棋”,不断疏通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消除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扫除监管服务的盲点,持续为创业创新减负清障,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真正让群众少跑腿,还能够办成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减政府权力的“”,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是深化简政放权必须承受的代价。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