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提防小蜱虫

03.04.2015  11:38

  郊游踏青避免昆虫伤害,长袖衣服和长裤是必需的,上衣带帽子更好;衣服浅蓝、淡绿不招虫;别在草地树林中长坐卧;鞋子要选高帮的;身体暴露处涂抹驱蚊药;被蚊虫叮咬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出现发热、发炎破溃及时就诊;野营露宿选择干燥、避风、平坦处;山上露宿选择东南坡。因为即将进入蜱虫危害高峰,防止蜱虫叮咬是重中之重。

  蜱虫吸人血

  蜱也叫狗豆子、草爬子。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多选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有些种类侵袭人体。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

  蜱虫传播好些疾病

  蜱虫在国内各省均有分布,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蜱是媒介生物,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使人患病。现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六大方法防蜱虫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注意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黏附;不要穿凉鞋。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更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取出后,再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5.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6.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友情提示:

  在有被啃咬痕迹的植物叶子上,常常会有五彩斑斓的毛毛虫,以松毛虫、桑毛虫、刺毛虫等较多见,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捏。不要主动靠近蜂窝。在野外绝不招惹分辨不清的虫,蜘蛛、蝎子、蜈蚣类毒性较强,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和溶血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户外行走坐卧时注意脚下身边,别随意翻动石块土丘,避免蜘蛛、蝎子、蜈蚣为保卫家园而主动伤人。一旦被蜇伤,应立即用橡胶止血带或者绳索等在伤口近心端扎紧,不要挤压伤口并立即就诊。

  文/曾晓芃(北京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