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工如何培养出博士儿子

29.01.2015  15:39

  图为熊玉香一家。黄晓丽摄

  图为熊玉香在工作。黄晓丽摄

  确实,这个农村妇女不可能像教育专家那样一套一套的,但她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她很早就让孩子知道:“读书很重要。”

  以坚强的态度感染孩子,以持续的沟通维系孩子,以宽松的环境释放孩子,这应该就是熊玉香培养出博士儿子的“秘诀”。

  熊玉香的做法正是一种“无为而教”,妈妈生活上的善良、节俭、老实,工作上的认真、勤恳、踏实,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激励了他的学业,更无声地教会他如何做人。

  一个是东莞鞋厂里的女清洁工,拿着每月2000元的微薄工资,租住着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另一个是年轻的动物医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的助教,他们之间,能有怎样的联系?答案是:前者是后者的母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话虽这么说,可贫寒子弟成才的路径和方法,似乎很难说出个所以然。反倒是如今,我们看到不少社会阶层固化的剪影,富足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进入好的小学、中学;高校里面,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寒子弟也少了;更不要说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状况一直令人忧心……

  熊玉香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故事,给打工阶层和留守家庭带来莫大的鼓舞,提供了一个寒门出英才的好案例。年初,记者驱车两个小时,来到她所工作的东莞长安镇胜百吉鞋厂,一探这位平凡的清洁工到底有怎样的教育“法宝”。

   故事:打工20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手握拖把,面带微笑;端坐流水线,神情专注……2014年12月,一批东莞女工的群像,被挂进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心展厅,成为北京《筑梦——东莞长安女工的故事》摄影展上的风云人物。熊玉香作为影展故事主角之一,应邀逛了一回首都,这是她外出打工20年来,头一次去到东莞和湖北老家以外的地方,也是她生平第一次染了头发。“托儿子的福!”她不好意思地抿嘴笑着。

  可不是, 展出的熊玉香五张照片中,两张出现了同一个戴着眼镜、斯文秀气的小伙子,就是儿子毛石清。那是2014年暑假,他已在上海读完博士,并受聘成为剑桥大学一位教授的助理研究员,来东莞和父母短暂团聚。

  这件事,对于熊玉香的老家湖北通城那个偏僻乡村来说,可是“炸了锅”的大新闻。“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人们奔走相告。乡亲们清楚,熊玉香家境贫寒,住的是破旧的祖屋,夫妻两人种不到三亩地,一年的收成仅够温饱。可毛石清这孩子争气,从小就成绩优良,还从不让父母操心。

  可熊玉香不敢偷清闲,1994年,她忍痛丢下刚9岁的儿子,毅然走出乡村,外出务工,辗转来到胜百吉鞋厂当办公楼清洁工,一干就是20年,只留下老公在家继续务农,照管孩子。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打工赚钱,把赚到的钱邮寄回家,让家里的孩子交学费。每次发了工资,熊玉香都会急急忙忙赶到邮局把钱寄回家里,只给自己留下很小的一份儿;为了节省车费,熊玉香在20年里,回湖北老家统共不超过10次。

  毛石清上初中时一件事,令熊玉香现在想起来还鼻子发酸。“那次我打电话回家,想跟他说说话,可他爸爸说他躲在墙角里,死活不肯出来接电话。后来,熊玉香收到一封信。儿子在信中用稚嫩的话语说:‘别人的妈妈都在身边,我的妈妈只能在梦中相见。平时有一肚子话想跟妈妈说,拿起电话又不知道从哪说起……’”这封信,一下子融化了熊玉香内心的怒气,瞬间泪流满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家的儿子佳音频传:小学在村里读书,初中在镇上,高中就考到了县一中,后来顺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动物医学。回忆起这段历程,熊玉香觉得最困难的就是儿子考上大学那一年,她东拼西凑积攒了1万元钱交给儿子。此后,儿子更加独立,大学后三年自己申请了助学贷款,本科毕业后,又成功考取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硕博连读,不仅完全不用学费,还能拿工资。博士还未毕业,他已如数还清了本科时的助学贷款。儿子早年是留守儿童,现在成了博士生并在世界顶级学府工作,这简直是一种人生的超越。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