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中革命者曾列狱中八条 首条为防止领导腐化

03.12.2014  14:40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两周年前夕,昨晚起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解密“狱中八条”系列报道引发关注。

          65年前,重庆解放前3天,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绝大多数革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残忍屠杀。鲜为人知的是,烈士们在牺牲前留下了一份用血的教训凝结成的、从未完整公开的秘密文件。那是他们留给未来执政党最后的心里话,这些话,被一位从大屠杀中逃出的革命志士记录在了一份报告中,报告最后一章对党提了八条意见,即“狱中八条”.           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是解放前国民党特务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的地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关押在这里的近200名共产党员兴奋不已,在狱中关押了近十年的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许晓轩(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觉得“死,也要死得其所”,许晓轩提议一出在狱中引起强烈反响,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也参与了狱中的讨论。           1949年11月27日,特务开始了最后的屠杀。由于渣滓洞关押人数较多,白公馆的枪手后来被调到了渣滓洞帮忙,白公馆只留下看守班班长杨钦典独自看守尚未屠杀完的19位志士。经过攻心工作,杨钦典同意打开牢门,19人全部安全逃出,渣滓洞也有15人逃出。           罗广斌回到家中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28天,完成了一份三万六千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提交给了当时的重庆市委,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凝聚了先烈们在牺牲前集体讨论的结晶,报告的最后一章就是狱中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八条意见,也是他们最后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