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园会“湖南日”之后,精彩还在延续——速写世园会
园林的世界里,有让人心静的力量,更有蓬勃的活力;不论远观或是近探,世园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无穷的魅力;在先人的脚步声中,园艺发展的历史得到极致呈现,并通过创新发展迸发出蓬勃生机……世园会“湖南日”之后,精彩还在延续——
7月9日,北京世园会植物馆,屋顶花园的长颈鹿雕塑。这组高10米、重10吨的雕塑由废弃的小花牡荆制作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浮木动物雕塑,也是植物馆里最大的艺术装置。
7月9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湖南日”进入最后一天,而世园会的精彩还在继续。
在世园会,我们得以窥探到,漫长岁月里,人类如何将植物一步步从沙漠、森林、河畔、海底请出来,又如何给植物赋予人文格调,为它们注入智慧和生机。
逛世园会,无疑是今人获得打开神奇园艺世界窗口的一把钥匙。
静·动
中国古典园艺,成就璀璨。
幸运的我们,不用行至远方,便得以在世园会的中华园艺展示区,看到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展园的园艺特色。
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湖南园出来,钻出洞口,迎面静立的是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念兹在兹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游客稍加移步便可抵达。
产生于宋元的徽州雕刻,崇尚的是“无宅不雕花”,漫步全园,郭子仪进寿、状元及第、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故事和人物雕刻,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更不用提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建筑细节,搭配园内300余种植物,随一日内时光变换,银缕梅在白墙上的倒影忽明忽暗,将古雅、简洁的徽派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观赏完皖南园艺,“浙人家”的叠石飞瀑、亭台楼阁成为了不少游客的“打卡”地,全世界仅存5株的天目铁木、以假山跌水打造的浙江传统园林、烟雾氤氲的傍水风光……无一不让人发出“江南好”的感慨。
“塞上江南”宁夏园姹紫嫣红,和苏杭人家相比毫不逊色;重庆园打造巴渝乡院,花木依傍着青瓦房,周围旧石板散落,颇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南粤园中,花木灌丛与英石、“广东绿”等散石相依相衬,融入新会葵艺、潮州木雕、佛山陶瓷等岭南文化元素,岭南风情一览无遗……
“在园林里走,我的心都静下来了。”来自长沙的周女士漫步在“诗画水乡”的江苏园小径上,不禁感慨。
但植物不总是安静可爱的,它们生长活跃,甚至有些残忍。
植物馆的热带植物展区,一场“植物绞杀”正在偷偷进行。
为了和其它植物争夺空间,榕树可以生长出很多气生根,围绕其它植物生长,最终把依附在它周边的植物完全包裹起来,使其无法正常生长,让对手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拱手相让。
植物馆内的榕树,便正在“绞杀”一棵秋枫,看样子,秋枫快被包围,榕树已进入了绞杀后期。走在植物馆内,这些看似安静的植物们,实际上都在“蠢蠢欲动”,只要细细观察,便能发觉园林中的趣味。
逛世园会的魅力,便在这一动一静之间。
远·近
站在园区的制高点永宁阁往下看,园区美景一览无遗。
妫水河蜿蜒流过,举目望去,葱茏绿意中,世园会的一座座标志性建筑、一个个神秘无穷的园林区域,在林中闪现。
离永宁阁最近的园艺小镇,由两部分组成,一边是古色古香隆庆街;另一边,粉色的石竹、淡紫色的报春、黄色的芍药、橙色的萱草等几百种花卉,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花海和花田。
目光旁移,植物馆引人注目,根根褐色的钢管从空中垂下,好似植物的发达根系,牢牢抓住地面,造型神秘而有力量感。
另一侧的中国馆由数万根金属梁柱拼接而成,金色的屋顶犹如如意的柄身,恢弘大气,在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眼。
往妫汭湖的对岸看去,妫汭剧场(演艺中心)宛如一只彩蝶,轻点于水面,流连在山间。
再往远处望一望吧,目尽之处,国际馆虽已几乎隐没于绿林,却掩盖不了那如一把把花伞组成的屋顶,它的总建筑面积为22000平方米,与中国馆和妫汭剧场一起,环妫汭湖而立,共同组成了园区的核心建筑群。
慢悠悠从永宁阁走下来,走进国际馆,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盆栽和组合造景国际竞赛获奖作品正在这里展出。
如果人们觉得园艺离自己有点远,盆景和插花则是离日常生活最近的园艺艺术,客厅、书房、阳台……这两者带来的园艺美感,早已充盈了家家户户的生活。
走进世园会的任何一个展馆,细细观看,局部布展的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日本园正在展出“夏之风物”,日本花艺师协会从日本带来大朵桔梗花,层次分明地堆簇在一起,好似夏日的活力少女。
世园会湖南选拔赛插花比赛金奖得主邹红梅,为湖南馆带来了9件插花作品。
在她的不少作品中,湖南本土常见的小黄菊,出现频次十分高。
她告诉记者,随着物流的畅通,人们总认为插花要以奇珍草木为优,实际上,在古人的艺术里,装扮空间,提倡的是就近取材,小黄菊并不是祭奠专用,而是一种能够激起人们乡愁,让人觉得自然温馨的可爱花材。
古·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来自河南的罗鹏浩刚高考完,在世园会中国馆参观,他念出墙上的诗经,笑着跟身边的同学说:“原来‘薇’就是野豌豆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兴起园艺业的国家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的陶片上,植物纹样的刻画符号清晰可见,殷商甲骨刻辞上,禾、草、圃、花、果等也依形可辨。
古人擅借花草传达朦胧的意境和情感,《诗经》300余篇的诗歌中,歌颂的植物就有100多种,抒发着先辈们真切的故土乡情。
在中国馆地下展厅,在古人生活场景的岩画背景上,24种用于观赏、器用、祭祀、药材、染料等类别的植物标本正在展出,传达出先民对植物、园艺的探索应用和情感寄托。
今人从《诗经》中读懂古人的园艺,也在见证着中国园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馆内,最早的园林植物专谱《竹谱》、最早的花卉专著《魏王花木志》、“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的中国最早插花艺术、中国植物在英国植物猎人亨利·威尔逊的帮助下走进世界各地花园等,均一一展出。
“看了各省和全世界的园林园艺,再来回顾中国园艺发展的历史,让我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融。”来自江西宜春的陈女士如是说。
如今,园艺栽培和造景艺术还在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展出了花卉、甘蓝等选育研究的前沿技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则把“发展农业 收获文明”的标语挂在了园区入口,展示出国家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培育出的诸多植物。
卡塔尔的展馆高达5层,十分壮观,以5棵在沙漠中被称为“生命之树”的锡德拉树为主布置而成。
拾级而上,卡塔尔给游客们展现了海水冷却温室,它可以利用沙漠环境、海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可用水及清洁能源。据介绍,这套系统可使这个沙漠国家到2023年,实现蔬菜生产达到50%到70%的自给自足,且品质达到欧洲最高标准。
感受完卡塔尔的“黑科技”之后,再往上走,游客们却突然坠入古老的瓦吉夫市场,古老的歌谣、异域风情的地毯,和刚印在脑海里的现代园艺技术交织在一起,从今至古,便在此穿越了。
作者:黄婷婷 编辑:焦竞赛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