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体育产业定下十年目标

14.04.2016  09:38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19号文件精神,近日,滨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滨州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60亿元。

  《意见》指出,到2025年,滨州将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60亿元。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0%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竞赛表演、健身服务和场馆运营等核心产业蓬勃发展,培育2-3项有影响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品牌赛事。市场主体明显增加。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千分之一,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在岗人员达1000人。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2015年翻一番,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全国知名体育企业和国家级名牌体育产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体育产业基地,争创3到5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和体育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体育产业广泛融合,体育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意见》要求,要大力强化公共服务,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建设职工健身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倡导每周健身3-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多样化和体育教学专项化,开展游泳、乒乓球等运动,普及足球等运动,广泛开展超重学生康体服务,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编制《滨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滨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各县区建有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各乡镇(街道)建有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和行政村全部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大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各级体育总会,协调和指导各级体育协会的建设发展。对城乡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促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民办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市县两级体育总会、老年体协、农民体协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覆盖率达到100%。老年体协和农民体协向社区延伸覆盖。

  同时,《意见》还就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布局结构;激活社会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作出谋划,排出了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