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创新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模式
进入7月份以来,各种种植模式的机采棉在滨州市农机化研究所无棣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相继进入花玲期,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姿态。
由滨州市农机化研究所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麦棉套(轮)作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机采棉的宽幅覆膜等行距精量播种机的优化提升”、参与的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无棣、滨城、沾化等县区顺利实施,院士的品种、大学的技术、多元化的模式、强强合作共同推进成为新一轮机采棉示范的亮点。
一、院士的品种:更适合机械化收获
据市农机局副局长成跃乐介绍,新一轮高标准机采棉示范,通过成熟种植模式试验不同品种,成熟品种试验不同种植模式,探索出适合山东棉区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种植模式以及各个环节的作业机械。
据了解,今年核心试验区已确定试验示范的主打品种11个,以喻树迅机采棉新品系中915、中棉619、中6913、中棉所50,袁隆平院士的品种机采1号、隆平1号等为主,这些棉花品种具备株型紧凑、茎秆坚硬不倒伏、早熟性好、吐絮集中、对脱叶剂敏感、有利于机械采收等优点。
二、直播、移栽、春播、夏播:示范模式多元
按照密植、化控、机收的全程机械化的高标准要求,在无棣、滨城、沾化基地,通过76cm等行距、66+10cm、72+4cm等不同模式的示范,种植密度在常规的3000株/亩的基础上,示范5000株/亩、7000株/亩、10000株/亩、12000株/亩等6种密植模式。
三、中国农大:定制田间全程管理技术
机采棉的田间管理(植保环节)的机械化实施方案,由中国农业大学团队量身定制,不仅提供苗期、蕾期、花铃期、后期等管理的技术规程,并免费提供化控过程的药剂。
进入7月以来,春播的机采棉陆续进入花铃期。7月5日,记者在无棣示范基地发现,按照化控的技术规程进行化控的机采棉,已经开始显现出它们的品种优势:苗期出苗整齐,生育期涨势较强;植株塔型,较紧凑,第一果枝节位高;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叶片深绿,中等大小;铃卵圆形,结铃性强。无棣观音堂基地,中915品种,5000株/亩,与常规棉花相比,虽然个头不高,但平均每株果枝8-10台(层),现花铃十五六个。5000株/亩机采1号,平均果枝8-9台(层)、花铃十二三个。
四、强强联合:“八仙过海”、共同推进
为推动高标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机化研究所与农业部南京所、中棉所、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省农机推广站签订联合协议,成立创新合作团队,融合各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强强联合共同推进。
与农业部南京所合作进行育苗移栽机研发、试验、检测(已完成),进行打顶机的选型、性能检测(正进行)。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进行全精控、化学打顶剂、脱叶剂等植保化控药剂的试验以及高地隙植保机械的选型、试验;与中棉所合作进行适宜机采的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试验76cm等行距、66+10cm宽窄行两种种植模式。(中国农业机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