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加快沿海湿地景观建设

02.12.2014  03:00

2014年以来,滨州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沿海滩涂资源,坚持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进一步加快沿海防护林、防沙治沙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把丰富的浅海湿地打造成美丽的沿海湿地公园。通过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力度,滨州市沿海地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不断扩大,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无棣县贝壳堤岛景区获得省旅游局评选批准的首批“省级原生态旅游景区”称号。无棣县贝壳堤岛为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是纯度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珍贵的自然遗产,景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有滨海湿地植物350余种,鸟类45种,动物30余种以及种类繁多的海洋动植物,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世界级一类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一处全国知名的自然生态景观。

 

2014年3月,无棣县召开了贝壳堤岛旅游开发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二期建设会议。会上详细研讨了《无棣贝壳堤岛旅游开发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二期实施方案》并对今后落实责任,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整治环境作出了进一步安排和部署。今年来,无棣县为进一步促进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的生态恢复进程,在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遵循生态系统演变的自然规律,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区内生态资源的恢复。实施了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将对保护区大口河区域鲁北防潮坝以北120公顷的水面进行湿地恢复,修筑大小10余座人工岛,恢复植被,重现湿地景观,并建设管护站、管护道路、生态木栈道等工程配套设施。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为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示范,形成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持久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式,使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较好发挥,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滨州市按照“生态优先、修复为要、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建设方针,加大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建设力度。黄河岛生态系统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黄河岛区内共有鸟60余种,隶属13目22科,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大鸨、白头鹤两种,Ⅱ级保护动物有灰鹤、白枕鹤、  花田鸡、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鸳鸯等七种。黄河岛先后建起万亩生态林场、万亩林下紫花苜蓿基地,让鸟儿们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吸引了更多鸟儿们来岛上栖息。这些都是加快湿地公园生态治理与恢复,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努力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喜人景象。

 

北海省级湿地公园通过盐碱改造工程,在一片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建起了景观丰富、人水和谐的江南田园。呈现出碧荷连天、白芦飞雪、黄河古渡、水车排云、鸭戏鹤鸣、绿野飘香的自然风貌,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除了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种类,公园还引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落户其间,形成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在得到保护和恢复的同时,也成为科普教育的典范。

 

沾化县立足沾化土地盐碱程度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实际,坚持把林业会战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湿地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高标准建成思源湖南北、城南3个万亩生态林场和徒骇河百里生态长廊等一批精品工程。沾化县思源湖省级湿地公园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各种鸟类、昆虫、鱼类等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