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盐碱地变废为宝 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11.01.2015  23:50

近年来,滨州市发挥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加大对盐碱荒地的开发整理力度,增加可利用土地。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克服沿海地区恶劣条件,实现大地增绿,形成了滨州自己的特色,在盐碱地上创造了奇迹。滨州市将绿色通道精品工程、生态林场建设工程、水系生态绿化工程、湿地生态修复、经济林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引进耐盐碱繁育林木良种,全面推进耐盐碱苗木基地建设,积极进行试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出了盐碱荒滩变废为宝的道路。

 

一、盐碱地上绘蓝图,沿海重盐碱地变身美丽湿地公园

 

随着沿海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沿海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提上日程。沿海地区土壤中含盐量高,造林绿化的立地条件差,因为没有适宜的树种,造林成本大,成活率低,一直成为沿海地区造林绿化难以攻克的难题。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抢抓“黄蓝”两区开发机遇,按照“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海新区”的战略部署,不断延伸和加粗增长林业经济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把北海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高标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北海省级湿地公园。凭着北海人的专注和执着,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破解难题,一步步攻克堡垒,一层层激活密码,让荒碱地变成绿洲。在原来粘性泥质的晒盐场的撂荒地上,摸索、总结出了多种新型生物生态综合性修复治理方法,将盐碱地变废为宝,改造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环渤海绿色生态湿地公园。北海省级湿地公园通过盐碱改造工程,在一片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建起了景观丰富、人水和谐的江南田园。呈现出碧荷连天、白芦飞雪、黄河古渡、水车排云、鸭戏鹤鸣、绿野飘香的自然风貌,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除了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种类,公园还引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落户其间,形成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盐碱地上鲜花飘香

 

无棣县佘家镇首次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的百亩药菊喜获丰收。为改良农民单一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无棣县佘家镇流转土地13000余亩,尝试盐碱地里种植药菊、薄荷、木香、地丁、苏子、金银花、丹参等各类中草药,打造鲁北特色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药菊对当地的盐碱性土质适应能力强,当年亩产药菊1500公斤,每亩实现增收7000元。沾化区积极促使山东中医药大学与种药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盐碱地里种植金银花、大青叶等中药材,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实、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沾化区下河乡,这里的盐碱地里到处是种植的蒲公英,依托沾化绿洲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每亩蒲公英每年采割3茬—4茬,共采1500公斤蒲公英,每公斤4元,每亩地收入6000元,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三、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为了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现代林业发展步伐,引领沿海盐碱地区现代林业发展,滨州市加快耐盐碱育苗基地建设,通过实施耐盐碱树种组培、工厂化育苗区、耐盐碱植物示范、盐碱地半盐碱地土壤改良、林业高新技术、品牌建设,实现滨州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沿海地区现代绿化快速发展。滨州市建设了集园林科研、花卉生产、苗木培育、引种驯化、抗碱保苗、水土检测为一体的苗木科研基地,掌握了大水压碱、暗管排碱、生物改碱、石硝隔碱等盐碱地绿化技术综合改良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无棣县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土地多盐碱,淡水资源贫乏,造林立地条件差。无棣县引进山东林昌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建立了耐盐碱育苗基地,繁育耐重盐碱盐松800万株。育苗基地以适合盐碱地生长的盐柳和盐松为主产品,耐盐碱苗木的培育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无棣县及其他盐碱地区的绿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沾化区建设了耐盐碱树种育苗产业园区,园区自国内外引进耐盐碱树种进行试验,与中国林科院、山东省林科院、上海杉一集团合作,依靠其技术及信息优势,着重发展刺槐、盐松、沙枣、黑枸杞、速生榆树、优质冬枣选育等耐盐碱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