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演员——专访省京剧院一团团长翟萍
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二,山东省京剧院一团团长翟萍带领一团演员赶赴邹城市,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彩的京剧演出,《春草闯堂》、《望江亭》、《金龟记》、《野猪林》等经典戏,让京剧迷们喜出望外。完成五天十场的演出,风尘仆仆归来之后,翟萍已经开始如往常一样忙碌起来。
在被翟萍喻为“剧院车间”的排练室里,她对记者说:“不仅演好戏,还要培养好接班人。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还是蛮重的。”
干一行爱一行
翟萍从小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后来考入临沂地区的艺术学校,开始学习京剧。当时班上的好多同学都有戏曲底子,但翟萍是零基础。要强的她开始勤学苦练:“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今天学完的东西在明天上课时一定要让老师满意。”为了能唱好,翟萍肯下苦功,经常是睡觉做梦都在复习。有几次早起偷偷出去练习,越唱天越黑,原来是起得太早。
“当时学习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录音机、有手机,录一遍想听几次听几次,那个时候学习完全靠死记硬背,反复练习。当时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宇宙锋》,单单一句‘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我就练了整整一周。”翟萍说。
1983年,翟萍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后又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1987年,翟萍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为师,这使得她深得张派艺术精髓。翟萍的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行腔自如、婉转细腻。嗓音甜、脆、圆、润、水。在参加“世界华人京剧名家中秋演唱会”上,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翟萍的唱腔张派韵味纯正细致,以情代声,酷似张君秋早年的声腔风格。翟萍台风端庄大方,气质文静稳重,为人严谨谦虚。她的京剧艺术道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戏曲大赛上获奖,迅速成长为山东省京剧院的“台柱子”。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导,自大加一点是‘臭’字,拜师后张君秋老师教导,要学好戏,先学做人。”翟萍说,“这些谆谆教导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做人的准则。在台上,我要高调唱戏;在台下,我要低调做人。”
2009年,翟萍当选为省京剧院一团的团长。翟萍就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演出。在此次春节期间的下乡演出活动中,也没有落下她活跃的身影。
此次到邹城市的送戏下乡活动,首先得到了省京剧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调集了精兵强将。由一团为主力组成的下乡演出队伍,很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郑少华院长从始至终盯场把关,并给与了高度评价。他对演出队伍中的青年演员赞赏有加,说:“翟团长工作认真、要求严格,给我们带出了这么优秀的队伍!”
翟萍告诉记者,下乡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天两场甚至三场,“虽然天气很冷、很苦、很累,但是大家毫无怨言。看到群众渴望的眼神,我们很知足。我们演戏不就是给他们看的吗?”“我不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我只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演员。既然我选择了京剧这一行,我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把戏演好,把国粹的美带给观众。”翟萍说。
为育新人费思量
“以前只要做好自己舞台上的工作就可以了,担任团长之后更多地考虑京剧的传承、年轻演员的培养,不能让一团在我的手里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翟萍说。据介绍,现在,省京剧院一团的年轻演员占到了90%,有部分青年演员已经成为了剧团的骨干。
翟萍自担任团长以来,没给自己排过一出戏,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年轻演员排戏,已经给年轻演员排了20多出折子戏、大戏。“根据每个人的条件,挖掘他们的艺术潜力。让每一位青年演员都能把他们的才干发挥出来。”
省京剧院一团排练厅墙上“谨慎、团结、勤奋、敬业”八个大字非常醒目,翟萍告诉记者,这八个字的标语是她一上任提出来的口号。“这是我对年轻演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他们能以此为标准,不仅在艺术上,并且在品德上要求自己,做一名德艺双馨的演员。”
在翟萍的带领下,省京剧院一团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实力派新人,成为省京剧院的后起之秀,可以独当一面。其中,吴雪靖、孙卫安在“CCTV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分别斩获金奖和银奖。
“虽然有时候很费精力,但是看到年轻演员成长起来我感到很欣慰。”翟萍告诉记者说。
开诚布公从严治团
“我们这行当有一句俗话——‘宁可带一个军,也不带一个团’。作为一团团长,带好一个团有种种困难,但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说着翟萍拿出一本点名册,册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了迟到、早退、事假等情况,密密麻麻记录了几页。翟萍告诉记者说,“这是我们一团的老规矩,严格的纪律是队伍开展工作的保障。”
不仅在纪律上翟萍严格要求一团,在艺术上同样也对一团的演员们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有时间,翟萍会对剧目的排练一盯到底。“京剧虽然是隔行如隔山,但是我会根据我的艺术经验提出一些建议。”翟萍谦虚地说,“为把好艺术关,我把艺委会的老先生请到我们的排练厅,对排练进行详尽的指导,对我们的表演进行点评。这保障了我们对艺术的严格要求。”
偌大一个团,有许多事都需要团长去协调、解决。翟萍在工作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正直无私。“如果遇到问题,我能够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做工作。虽然有时候感觉很累,但是能解决好问题我心里就很踏实。”翟萍说。
让“英嫂”在舞台重生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现代京剧《红云岗》中“为亲人熬鸡汤”的“英嫂”形象感人至深。省京剧院为庆祝建院60周年复排《红云岗》,“英嫂”的角色派给了翟萍。
“《红云岗》从拍完电影已经有33年没有复排了,大家对《红云岗》都很陌生,只知道有熬鸡汤这个剧情。全剧7场戏,就连院里的老人也想不起全部的剧情了。并且时间紧任务重,院里只给了35个工作日。”翟萍说,尽管知道复排这部戏会很困难,但她还是高兴地拿着一份《红云岗》的电影光碟回了家。
可当翟萍看光碟的时候,心里禁不住敲起了小鼓:“这部戏太难了。首先唱腔很难,当时,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为了出新,打破传统京剧的规律,运用了一些歌剧的风格,有很多的嘎调,音域非常宽,很难驾驭。并且,这是一部现代戏,要求你不但要会唱,而且要把戏演足,这与传统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为把英嫂演好,翟萍付出了诸多努力。翟萍原本是个以唱为主的青衣,对她来说,演好英嫂比唱好唱腔还要难。《红云岗》拍电影的时候,老艺术家都曾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但是条件不允许翟萍去山区体验生活了,她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琢磨。
“为了把熬鸡汤真实地表现出来,老公给我买了一只鸡,让我自己来熬。我试着体会掀锅盖时怕被热气嘘着应该怎么表现,盛鸡汤时先盛肉再盛汤动作有什么区别,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得反复琢磨。”在一遍遍走戏过程中,被英嫂事迹打动的翟萍也把感动融入到表演之中。首场演出,翟萍以靓丽的形象、优美的唱腔,饱含深情的演出打动了观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翟萍的表演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