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人享公共文化建设新成果

30.07.2015  18:50

  潍坊市保利大剧院内景。夏青 摄
 

  近年来,潍坊市上下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上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全面优化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山东省2014年度市级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潍坊市群众文化生活情况再得高分。

   完善基础设施 让群众尽享实惠

  潍坊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从设施、供给、享受、管理、保障等五个方面,明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要素,满足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批高标准、高配套文化场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市13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中国家二级以上馆分别有11个、10个,7个博物馆中国家三级以上馆有4个,新建民办博物馆5家。

  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建设进展顺利,全市7个县级国家一级图书馆全部规划建设尼山书院,并在新建的镇公共图书馆中进行试点建设,全市新建乡村儒学讲堂27个、社区儒学讲堂18个,组建尼山书院讲师团,招募讲师147名。

  所有镇街全部建成标准规范的综合文化站,65%的镇建成标准化图书馆。社区(行政村)均建有符合山东省建设标准要求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农村社区均建有乡村文化小广场,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实现有效覆盖。

   “互联网+文化”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潍坊市树立“互联网+公共文化”思维,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6月29日,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试运行。此平台利用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整合图书、文博、非遗、文艺等各类文化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建设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云连接、云操作和云存储等手段,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让群众共享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公共文化云应用,使城乡居民足不出户都能通过网络免费享受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后将带领公众体验更加便捷、新颖、有趣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加大财政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自2011年开始,全市共投入资金8700万元,用于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免费开放实施以来,入馆参观和享受服务的群众明显增加,文化惠民效果明显。

  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演出。2014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用于购买公益性文化演出。其中市级深化市直文艺三院转企改制,自2013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购买改制后的潍坊艺术剧院演出产品,免费为基层群众“送戏下乡”,2015年增加至600万元。青州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工程,政府每年出资600万元面向社会采购公益性演出产品到农村基层演出,并建立了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好评如潮。

  政府统一采购乡镇图书馆设施。市级财政自2013年起三年内投入2000万元,通过“县市区为主,市级奖补”方式,在全市64个建制镇建设平均藏书两万余册的镇级图书馆,对馆舍前期建设以及图书、桌椅等设施实行市统一政府采购和配送。2013-2014年,已经建成42个乡镇图书馆并全部对外免费开放。馆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基本功能室以及幼儿活动室等。农村居民也和城里人一样,可以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丰富了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精心组织 文化活动特色显明

  潍坊市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兴起,群众参与率显著扩大,活动水平逐年提升。“文明之夏”、“社区文化节”等活动成为全市性文化活动品牌,“潍水之春”群众文艺汇演、市民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为群众提供了充分展示交流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年均举办各类型群众性文化活动6000多场次,组织市县镇村四级文艺展演、汇演1800多场次,开展其他各类文化活动60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400多万人次。

  记者从潍坊市文广新局获悉,今年起潍坊市将以争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创新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等七大文化建设工程。以“七项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是今后几年潍坊市文化惠民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