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山东临朐启动“文化惠民生”工程

29.10.2015  14:19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鼓舞文化工作者更自觉地贴近百姓、走进基层。近日,山东省临朐县文广新局联合蒋峪镇政府启动“文化惠民生”工程,培育村民文化队伍,鼓励百姓自己创作,组织文化活动,繁荣了当地农村文化生活,获得百姓好评。

  文化服务切实走到老百姓身边

  随着主持人一声“再见”,临朐县蒋峪镇“出彩蒋峪人”才艺大赛落下帷幕。坐在评委席上的郭衡长舒一口气。

  郭衡是临朐县文化馆馆员,也是“出彩蒋峪人”才艺大赛的“御用培训师”,从今年6月到9月,每周有四天她都在村里忙培训,不少村民“打趣”:“干脆给你在蒋峪设个办公室吧。”

  “像今晚这样,10点回家的情况多不多?”

  “不多。”郭衡随即补充道,“今天算比较早的,一般要到11点。”从蒋峪镇到临朐县城有34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三四十分钟。为了能在路上少堵一会儿,郭衡要在七点半之前出城,“晚上就不用担心了,回家一路畅通,路上已没有几辆车了。”

  虽然辛苦,但郭衡感觉“很值”。三个月的时间,村里不少的村民都认识了这个郭姓的小姑娘,一到饭点,村民都喊她回家吃饭;被她培训过的农民演员早已没了初见她时的局促,还时不时地和她开玩笑。

  “过节排节目,平时看报纸……这不再是文化馆人的工作状态。我们是服务部门,就要走到百姓中间。”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说。

  就在不久前,从南阳师范学院毕业的赵凯来到临朐县文化馆报道,没来得及熟悉办公环境,就被郭衡带着下了刘家营子村,接连三天,赵凯在办公室待的时间总共不超过半个钟头,“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原来文化馆的办公地点是在最基层。”

  设施建设真正为村民所用

  窦家屋子村是蒋峪镇最偏远的建制村。为了让村里72个常住人口享受上文化福利,蒋峪镇宣传委员张萍和工人拉着5吨水泥进村帮忙修建文体广场,“路不好走,有急弯的地方,拖拉机过不去,就要卸下部分水泥,一路走,一路卸,走到村里就剩下3吨。”张萍说。

  享受文化成果,不能让一个村掉队,这是王锡利最原始、最直接的想法。经济下行时期,一个乡镇党委书记不抓经济,反而倒贴钱搞文化,王锡利的“不务正业”就这样在私底下传开。蒋峪镇年财政收入仅有1500万元,在整个临朐县位列中下游。投资1700万元为全镇76个建制村建起文化广场,联合临朐县文广新局搞全镇范围的文化活动比赛……王锡利一开始也有自己的担忧:怕老百姓不认可,怕不见成效。

  相比较郭衡的“值”,蒋峪镇乡党委书记王锡利感觉更多的是“惊”:没想到村民的热情这么高涨,没想到文化的力量如此大,没想到村民的满意度这么高……

  找到王凯时,他正在文体广场上和村民打篮球,注意到有人找他,这位85后的村支书急忙跑下场地,狠狠地在衣服上蹭了蹭手,“您好。”

  “和老百姓一起打篮球的村干部很少见呢。”

  “融入百姓中,才能消除干群之间的距离感。”王凯开玩笑道,“我也有在文体广场上享受文化福利的权利。”

  现在,村民有什么事情,总习惯在文体广场上找王凯解决。“文体广场不再只是文化中心,同时变成了村里的议事中心,它拉近了农村干群关系。”据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淑娟介绍,蒋峪镇以文化为突破口,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做法已在全县推广。

  文艺创作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

  穿拖鞋,卷裤腿,挽着袖子、掐着腰……第一次看到农民登台,郭衡心里没了底,“有的话筒都不会用,愁坏了,不知道最后能到什么程度。”三个月的培训让农民演员的台风大变,干净整洁的着装、上台鞠躬的动作、落落大方的演出让演员的家人都忍不住直呼“像是变了一个人”。

  “放松向前看,看我手,笑容不要停……”在刘家营子村文体广场上,李咏梅在为该村自编自排的舞蹈《中国美》作最后的指导,“现在看上去很有一些专业的味道。”在李咏梅看来,我们一直强调基层文化要接地气,但接地气并不意味着“土”气,“农村的节目,内容要接地气,思想内容要正气,表演形式要洋气。”

  “这是一条南北路,堵着个破屋没人住,南来北往真别扭——要拆除!”这是蒲沟社区侯家砚峪村村民夏全胜和他的三个老伙计创作的“三句半”,语言虽然朴素,却处处透着村民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由衷赞美。活动之初,蒋峪镇就注重引导村民把节目创作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对‘人的新农村’关注不够,特别是在一些闭塞的农村,一度消失的封建文化经过包装后再度抬头,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孙秉明认为,如果先进文化不占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其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农民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村民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