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春光处处迟 清光依旧向人来
《山东省重点保护湿地名录》(第一批)日前出炉。首批列入名录的共有53处湿地,包括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其中潍坊8处湿地榜上有名——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任潍县(现山东潍坊)县令7年,当他辞官回乡后,仍对潍县之水念念不忘,写下“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的诗句。200多年过去了,令郑板桥心心念念的潍水如今又是怎样的景象?
据最新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潍坊市共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五大类12型。全市湿地总面积21.5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38%,较1997年湿地面积增加3.7万公顷,增长20.45%;全市各类湿地公园21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11处、市级2处。不久前出炉的《山东省重点保护湿地名录》首批列入53处湿地,仅潍坊一市便占了8处。
的确,潍坊市湿地资源丰富,有着天然的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但潍水的保护成效却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潍坊市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水为例,2013年,潍坊市持续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市小型水库基本干涸,26座大中型水库有3座完全干涸,2座低于死库容,所有水库可用水量仅为1.6亿立方米。
严峻的现实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以湿地保护建设为突破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一场生态修复攻坚战。潍坊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措施:建设人工湿地,恢复建设生态湿地,引种水生植物;打响“三八六”环保战役,实施“两河开发”战略。
2015年12月22日,潍坊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湿地保护“路线图”。
按照《方案》,到2017年,潍坊市力争实现国家、省、市级湿地公园30处以上,建设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8处以上、湿地生态教育基地6处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以上;划定全市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0%,90%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水质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潍坊市湿地保护率超过70%,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全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有序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实现湿地质量和数量同步提高。
《方案》提出了重点构建“一区三带五湖八点”的保护管理格局。
“一区”,即渤海莱州湾沿海浅海水域和海岸滩涂地区;“三带”,即潍河沿线湿地生态保护带、弥河沿线湿地生态保护带和白浪河沿线湿地生态保护带;“五湖”,即寿光洰淀湖、昌乐仙月湖、诸城南湖、临朐巨洋湖和临朐东镇湖;“八点”,即寿光滨海、潍坊白浪河、潍坊峡山湖、安丘拥翠湖、青州弥河、寒亭禹王、昌邑滨海和诸城潍河8处国家湿地公园。
《方案》确定重点实施潍河湿地保护恢复、弥河湿地保护恢复、白浪河湿地生态保育区建设、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六大重点工程,抢救性保护重要湿地37万亩,恢复湿地10.6万亩。
为保障2020年湿地保护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方案》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湿地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监管制度,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将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监测能力,完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动态管理平台,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及时开展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查评估,实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定期向社会公布。
潍坊市林业局局长张金玉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潍坊市在湿地保护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将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意识,坚定绿色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地保护湿地,更大力度地修复治理湿地,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承载功能,努力实现“加载而不超载”的生态平衡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保护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