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耗资4.7亿灌溉工程成摆设 灾民忍痛砍树

07.04.2015  12:22

   【春耕在即,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走进多个农业产区,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保障问题,展开了实地调查,在紧靠着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山西临县,我们的记者发现,尽管背靠黄河,但这里农田水利设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临县的农田里,依旧缺水严重。】

  说起春耕,不得不提的就是水,水是农业的命脉。去年11月,国务院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细化了19项任务,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高效节水灌溉、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等为重点,建设和保障今年春耕生产的用水需求。简单的说,就要再掀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   山西临县十年九旱 村民忍痛砍树 百姓:灌溉工程就是个摆设   山西省临县元条棱村村民刘振富:心疼,这么一棵枣树难来,没办法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种多少年了?   刘振富:这些枣树十几年了。   3月底,本应是枣树修剪枝叶的时节,山西省临县元条棱村的村民刘振富却一把斧头砍向了自己家的“命根子”。   村民:大家的命根子,枣树就是。   刘振富:吃不上枣了,赢不上利了,就把它砍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由于连年干旱导致枣树颗粒无收 村民刘振富不得不忍痛砍掉   刘振富砍倒的这颗枣树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今年已经70岁了,他们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只能依靠这7亩多枣树维持生计,但是由于连年春旱和秋季降雨,枣树已经两年颗粒无收了。   刘振富弟弟:要是气侯不变,枣价贵的情况下,收入万来块钱,现在就是收入几百,一千来块钱了。   再不砍枣树今年的春耕只怕也赶不上了,刘振富的弟弟也赶来帮忙。虽然嘴上说砍了枣树种庄稼,但是他们心里清楚,在这片黄土地上,只要不下雨,什么也种不了。   刘振富:枣树上出来的叶子,到五六月,晒得厉害了,枣都能烂掉,到这种程度了。盼着那下雨,如今人不讲迷信了,以前讲迷信时请神了嘛,请神下雨。   曾经承载着刘振富所有希望的枣树,如今成了烧火的劈柴。刘振富告诉记者,现在,他只能靠着子女们的接济勉强度日,去年家里住了40年的老窑洞出了问题,也是孩子们掏钱修的,70岁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刘振富:我没有前途。就是没有收成,孩子们到外面打工,我也打不来,就没有钱。   “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是刘振富和乡亲们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地区,与陕西佳县、吴堡隔黄河相望,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倍,年内极大值月份甚至超过降水量的6倍以上,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因此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沟壑与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坡。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因此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沟壑与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坡。   刘振富:穷因为旱不下雨,不下雨,种不起庄稼。   刘振富弟弟:几口人,收入只有几百、一千票票。   村民:没有办法,我们临县就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就是这样。现在这个地方它要是不下雨就没有办法,老百姓都没有生活。   植被稀松、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法进行传统农耕,枣树由于抗旱能力强,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可如今连枣树都没有了收成,大家只能忍痛砍树。   记者:全村现在砍了有多少棵了?   刘振富弟弟:有20棵了。   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当地人虽然紧靠黄河却用不上黄河水,只能靠天吃饭,临县也成了老牌的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就在5年前,事情曾经有所转机。2010年,山西省水利厅开始了“西山提黄灌溉工程”的建设,拟提取行经的黄河水,利用高压泵向相邻的几座山脉引水灌溉,仅临县拟投资就高达4.7亿元,建33处提黄灌溉工程,建成后预计可浇灌土地29万亩,年增产值1亿多元。然而如今距“提黄灌溉”工程建成已经将近4年了,村民们却告诉记者一直无水可用,灌溉工程就是个摆设。   山西省临县元条棱村村民:引和不引一个样,引不引没关系。   记者:引不引一个样,是吧?   村民:没有关系,那个水上去,我们也用不上。   记者看见,农田内有不少像这样的圆形水泥围挡,其中包裹着出水阀门,正常情况下,打开阀门应该就可以给树木或庄稼浇水。但记者尝试打开刘振富家地里的灌溉阀门,的确一滴水也没有,干枯的阀门已经生锈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村民家地里的灌溉阀门已经干枯生锈   刘振富:枣树下都挖开坑坑,准备浇水,结果空挖了一场,没有实现。   刘振富告诉记者,2011年,在“提黄灌溉”工程即将竣工之际,时任临县副县长在八堡乡召开大会,动员他们这些提黄灌溉工程覆盖区域内的农民整治田地,自行挖掘贮水坑,为枣林灌溉做好准备。可是贮水坑挖好了,村民们却没有盼来“救急的黄河水”。   刘振富:修起水塔也不重视,浇不上。   记者:修的那个水塔大家浇过吗?   刘振富:没浇过。   记者:修好就没浇过?   刘振富:水塔修好了,没浇过。   但是记者也找到了一份2011年的视频资料,画面中蓝色的高压泵机高速地旋转着,压力表显示一切运行正常,蓄水池边多位管理人员正在进行现场监督,水源源不断地进入蓄水池,而在路边的沟渠里,清澈的河水喷涌而出,沿着沟渠顺势流下,随着阀门被打开,水流向了旁边的枣树林。这一幕景象和如今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大相径庭。   记者:现在周围都是一样的?   山西省临县元条棱村村民:都一样。对我们来说都一样。这不是说我一家两家的事。   记者:我想问个问题,周围的几个水窖如果要是能用的话,对浇灌有作用吗?如果可以用的话,有没有作用?   村民:咋用呢?用完不顶事,用不上。   但是村民们坚持声称,从没用上过“提黄灌溉”工程的水,记者看到的视频只是当初试水的时候,有人来拍照录像用的,大家走之后水也就随之消失了,他们自己也无数次摆弄过自家地里的阀门,可这么多年来,从来都没有水流出。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刚才的节目中我们看到,山西临县一项由省政府主要投资的提黄灌溉惠民工程,建成近4年,村民们只是在试机的时候浇了一下水,拍拍照,上了电视,此后再也没有用过,打开阀门也出不来水。惠民工程如何成了摆设?我们再来看记者的调查。   “提黄灌溉”工程耗费4.7个亿 建成四年却从未投入使用   根据规划,山西省临县拟建设三处紧靠黄河的“提黄灌溉”工程,其中除了郭家洼以外,马家湾与高家湾两处提黄灌溉工程均以落成试水。以马家湾“提黄灌溉”工程为例,建设内容包括水源枢纽站、输水管路、蓄水池和田面工程四部分组成,可解决八堡乡的8个自然村1.2万亩的农田灌溉问题。   山西省临县水利局副局长贺奇:主要是枣树。从黄河滩面,这个泵站,这个水泵用黄河水提到最高的山头,整个山头,这个整个分布了十个蓄水池子,这个池子全部在山上的山头,就是海拔高度最高的地方,所以提到这以后,在使一部分的直管道,从这个池子里面引出来,引出来以后,沿着这个整个山,我们叫山体,整个山体往下送,直管周边,再设计一些毛管到这个地块,地块这边一些,有一些小的一些分水阀门,小阀门,老百姓在这个毛管子的分水口上接一块软管,就是塑料的软管,接上以后进行灌溉。   在临县水利局,记者了解到了“提黄灌溉”工程的灌溉原理,随后记者沿着山路行进时看到,一根直径约50公分的黑色输水管道绵延向上,枣林山坡上不时会出现一个个用水泥圈起的出水阀,但是大多数阀门几乎都被杂草覆盖了,有的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已经彻底损坏。记者寻找了几处水泥围挡内的出水口,都有不同程度的锈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