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 每个墓碑都是一个故事

30.05.2015  11:50

  办公室很小,只有五六平米,张红琢“挤”在电脑和一摞地方烈士英明录后面,仔细地比对着资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准备办个栏目,为异乡牺牲的烈士找家,他们找到了张红琢,让他帮忙。最近他去了好几趟冀东烈士陵园,5月25日,他终于在办公室电脑上,将十多位烈士的墓碑资料与地方的资料对在了一起。“我还要再去一趟,千万不能弄错了,要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张红琢是唐山市路北区张各庄居民,为烈士找家,对他来说早已轻车熟路。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张红琢一直驾车奔走于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拍墓碑,寻资料。大部分剩余时间,他回到位于社区二楼东边角落的小办公室,仔细比对资料,为这些几十年前逝去的人,为这些曾经为了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穿上军装、扛上钢枪,远赴战场的人寻找故土家园。

  他们是抗日英雄、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战士,却长眠于异乡,几十年来没有一位亲人前来祭拜——时间和空间本不该将亲情生生分离。

  在张红琢行为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媒体也纷纷加入到张红琢为烈士找家的行动中,8年时间他们总共为580多个烈士找到亲属。

  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年代,为烈士找家为何还如此艰难?我们该怎样反思对英雄、对烈士的态度和情怀?

   每个墓碑都是一个故事

  去县城路上,张红琢拨通了梁景生的电话,“老人一听说找到了,‘哇’得就哭了,边哭边说‘那是我哥啊’。”去太原祭拜时,梁景生特意录像、拍照,回来后把祭拜过程刻成了光盘,在村里分发。“我就是让老家人知道,我哥他是烈士,是为解放战争牺牲的。”

  2009年,河北的媒体开始关注张红琢为烈士找家的事迹,此后,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唐山迁西县老人梁景生便是其中一个。

  梁景生知道哥哥梁景华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去了很多信,但都回复说查无此人”。看到张红琢拍了那么多墓地照片,梁景生又重燃希望,不断给家人念叨:要是把我哥哥找到,就好了。

  这也是梁景生母亲临终时未了的愿望,临走时她一再嘱咐,一定要找到哥哥。文化大革命期间,梁景生家族相互批斗,因为无法证实梁景华的下落,一些人歪曲他的历史,抹黑他“冒充烈士”。老母亲不服气,拿出了当年军队政治部发下来的烈士证书,抹黑的人却说“这是用萝卜刻得戳,假的”。

  因为这,老母亲上吊过一次,跳水过一次,都幸运地被救起。

  “太原公布的名单里有他,迁西县英明录中也有他,那烈士陵园里就该有他的墓碑。”太原市共有6处烈士陵园,张红琢第三次去拍,在其中一个墓地中,他细心地发现一块墓碑上有个“迁”字。由于石头风华,“西”字已了无痕迹,但是“八里铺村”却清晰地映入他的眼球。

  “没错,肯定是他”。回来后,他兴冲冲地去迁西县找梁景华的家属。去县城路上,张红琢拨通了梁景生的电话,“老人一听说找到了,‘哇’得就哭了,边哭边说‘那是我哥啊’。”

  2009年,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张红琢和当地媒体组织找到烈士墓的家属去太原祭拜。梁景华的亲属自带了一辆车,跟在巴士后面,一路开到太原。梁景生特意录像、拍照,回来后把祭拜过程刻成了光盘,在村里分发。“我就是让老家人知道,我哥他是烈士,是为解放战争牺牲的。”

  那次祭拜,梁景华的一位山东籍战友也跟着去了。据他回忆,解放太原时,包括梁景华在内,他们三个人一起冲锋,梁景华不幸中弹,“肠子都被打出来了”。

  每个墓碑都有一个故事。走遍千山万水,张红琢了解到的只是英雄们的“惊鸿一瞥”。

  宁夏固原县有个地方叫任山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解放兰州前,六十四军追击宁夏马鸿逵部队至此,后者利用任山河险要地形,构筑了一道道战壕和马蹄形掩体,逼迫一九一师陷入任山河前开阔地带,无法隐藏,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战斗期间雷电交加,又遇到山洪下泄,有的战士躲避不及被冲走。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英勇顽强的解放军最终夺下了任山河,马鸿逵的部队只好向宁夏腹地逃走,再也无力援助马步芳所在的兰州,六十三和六十五军顺利拿下了兰州。

  张红琢到此探访,当地烈士陵园送给张红琢一本烈士名录,有名有姓的只有一半,以河北籍居多。张红琢经过校对后发现,在任山河牺牲的李德昌烈士原籍是唐山乐亭县。李德昌家人只知道他牺牲在甘肃(过去宁夏属甘肃省),无从找寻他的下落。接到电话时,李德昌的女儿泣不成声。她说母亲临走时仍握着她的手,嘱咐她一定要找到父亲,把两人合葬在一起。

  在张红琢看来,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都有车有房。“但跟老军人们聊天,他们感叹最多的是那时的惨烈状况,吃也吃不饱。”张红琢说,他听一个老军人回忆,在广西剿匪时,曾经看一个大爷的脚,急行军时走斜了,但还不能掉队,因为掉队了随时都可能被土匪杀害。

  谈到此处,张红琢低头沉思了片刻,过了一会儿,他说:“我们不能对不起烈士!”

   “山东的烈士最多了,

  贡献太大了”

  580多个找到家属的烈士中,有118人是山东籍。张红琢最近又校对出了一份158人名单,全部都是山东籍。“我是深刻体会过的,山东人‘落叶归根’的思想是最重的。”张红琢说。

  在辽宁丹东宽甸县北山烈士陵园,张红琢拍到抗美援朝六十八军名为刘文俊烈士的墓碑,经过与陵县县志核对,他发现这是德州陵县丁庄镇小刘庄村的烈士。

  刘文俊八十多岁的小女儿知晓后,带着儿女去祭拜。他们从济南坐火车,再倒汽车到了宽甸。汽车行驶两百多公里,老人哭了一路。“刘文俊去朝鲜时,老人只有十四五岁,临走时刘文俊说:要好好上学,照顾好妈妈,等朝鲜解放了,带你们去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过好日子。”

  老人到了宽甸,更是泪流满面。亲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刘文俊坟前,老人抹着泪,向父亲诉说这七十年的酸甜苦辣。

  在580多个找到家属的烈士中,有118人同刘文俊一样,都是山东籍。“山东的烈士最多了,贡献太大了!”张红琢说,他最近又校对出了一份158人名单,全部都是山东籍。其中,烟台籍烈士人数最多,有27人,另有临沂市、潍坊市、威海市、青岛市、滨州市、泰安市人数较多,均在10位以上。

  158位山东籍烈士大多数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人。张红琢说,在这几年的搜寻中,自己对抗美援朝烈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我在广西寻找剿匪牺牲的烈士,那一阵好多人给我打电话,都说家人是抗美援朝时离家的。”张红琢说,当时受到很大的触动,“从那以后,只要听说哪里有埋葬抗美援朝烈士的陵园,我马上就去。”

  张红琢从各地烈士陵园了解到,很多抗美援朝的军人牺牲了,家人们都认为留在了朝鲜,其实不然。有上万人是战场受伤后,由部队带回国内的后方 医院 救治时牺牲的,而这些 医院 也大多集中在靠近朝鲜战场的东三省。

  张红琢新校对出的158位山东籍烈士中,有149位就安葬在东北三省的烈士陵园,其余9位则分散安葬在江苏、山东、江西、北京等地。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安葬的山东籍烈士居多,共有62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烈士陵园、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烈士陵园安葬山东籍烈士最为集中,分别安葬了18位和25位。

  今年4月4日,滨州邹平县韩店镇刘套村68岁的陈中芳,在清明节前完成了她人生中一次不同寻常的寻亲之途。1900多公里,31个停靠站,她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寻找她的烈士父亲陈廷干。

  1948年,陈廷干24岁,参军离乡。那一年,陈中芳出生仅三个月,而姐姐陈中兰也只有4岁。对于父亲,陈中兰有些模糊印象,而陈中芳则仅仅从上一辈人的口中听说过。

  1952年,也就是陈廷干离开家乡后的第四年,8岁的陈中兰知道父亲死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之后六十多年里,陈廷干的家人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他的安葬地,希望把他接回老家。陈廷干65岁的侄子陈中山说,在这六十多年里,家里人在祖坟里添了一座空坟墓,借此来凭吊埋骨他乡的伯父。

  张红琢走访多地发现,陈廷干被葬在佳木斯市富锦革命烈士陵园。陈中芳征得当地烈士陵园同意后,将陈廷干烈士的骨殖迁回老家。

  “我是深刻体会过的,山东人‘落叶归根’的思想是最重的。”张红琢说。

  对于为烈士寻亲过程中,山东人给予他的帮助,他也深深地记在心上。他多次说到:“如果你写报道,一定要加上山东图书馆的事。”

  去了那么多图书馆找县志资料,张红琢唯一在山东没花钱。2013年去浙江拍墓碑途中,他到了山东图书馆,图书馆领导听说他在为山东烈士找家,爽快地回复:“你该干啥干啥去,资料我们来复印”。等他从浙江回来,能找到的山东各县地方志烈士资料全部复印好,免费送给了张红琢。“一下省了2000多元,太让我感动了。”

  最近,他收到潍坊烈士陵园中烈士的资料,是潍坊的记者给他传来的,他约上好友准备去拍照。“我一定拍到墓碑,核对清楚了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