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公共自行车“僧多粥少” 市民盼多增加一些
水母网1月29日讯 (YMG记者 邹春霞 实习生 盛蕾 摄影报道)如今,公共自行车已成为烟台市民日常出行的常见交通工具。连日来,不少市民给“捎话到两会”栏目反映,希望港城公共自行车能多些,自行车道能更畅通些。昨日,YMG记者进行了走访。
自行车不够用,早高峰市民“抢车”
“我一个月里通常有十几天都骑公共自行车上下班,但是每天在早高峰时都像‘抢车’,晚了就没啦!”在海港医院站点,市民毕建东说。
□数字
冬天每辆车一天借3次
来自城管局市政养管处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的统计显示,公共自行车系统启用近5年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一万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
记者了解到,目前烟台市区每天街面流通的有近1300辆公共自行车。据统计,每天约4000人次使用,赶上雨雪天气,每天近3000人使用,芝罘区域内夏季一辆自行车一天平均被使用5次,冬季大约每天3次。
经过测算,芝罘区、莱山区两区117万市民,除了年龄原因,有80万人符合办卡条件,最低保守配置也得在1万多辆公共自行车才够用,也就是说,目前公共自行车缺口9000多辆。
□他山之石
说到底,公共自行车问题是资金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很多城市把公共自行车纳入公交系统,获得财政的持续投入。譬如杭州就规定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5%,用于公共自行车及其他。北京公交系统每年获得的财政补贴接近200亿元,广州也有数亿元。 □建议
公共自行车的定位是作为常规公交的有益补充,是为了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公共性不言而喻,提高标准,并将其纳入公交系统,理论上不存在障碍。建议公共自行车应享公交补贴。
样子太老旧,市民呼唤“城市风景线”
市民毕先生反映去外地出差,外地的自行车很结实,相比较,烟台的公共自行车显得老旧落后。经了解:烟台的公共自行车原先建设标准较低,400元/辆,而省外如杭州、北京,省内潍坊、淄博、青州等地目前所选购的新型公共自行车1200元/辆,差别较大。
□数字
900多辆车是“元老”
记者了解到,我市自2010年上公共自行车项目,使用年限有5年之久,原先建设时公共自行车质量较低,正常使用寿命在2-3年,2011年城管局养管处介入后,强化自行车的维修,2014年自筹资金更换了100辆新型公共自行车,但还有将近900多辆公共自行车“超期服役”,海风腐蚀、坡地难行,这些“元老级”车子陆续出现破损难骑现象。
□建议
公共自行车不仅是民生一件大事,而且事关城市形象。市民呼唤公共自行车成为港城“流动的风景线”。
破坏挺严重,市民建议租车点加装摄像头
家住北马路的崔先生反映,虽然公共自行车的维修、调运很及时,但也架不住破坏多,经常是晚上下班还车时,站点还一切正常,早晨起来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有的车轱辘没了,有的车座没了,车闸线被扯断,停车的桩子也倒了好几个,看到这样的现象真让人心痛。
□建议
管理部门重视公共自行车投放质量,选择抗腐蚀材料、常维护,提高使用年限;租赁点加装摄像头、提示牌,提醒市民爱车、护车,防止故意人为损坏;加装故障呼叫系统,公共自行车站点设专门“故障车停放处”,减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排查压力。
繁华路段不见站点希望门口能骑上车
家住凤凰台的何女士向记者反映,公共自行车办卡后只能在市区部分路段使用,在家门口以及南大街等繁华路段却只能望路兴叹,希望自行车站点早点修到家门口。
□数字
115个站点芝罘区占7成
据了解,全市115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全部集中在芝罘和莱山两个主城区,芝罘区内站点约占7成,余下3成分布在莱山区。
其中,芝罘区中心区范围内站点相对密集集中,芝罘南部、西部等地区租赁点还是一片空白;而莱山区内,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更显“单调”,为数不多的站点,几乎全部集中在滨海路沿线和港城东大街、迎春大街三条主干道两侧,目前仅有的站点形不成环路,也就意味着市民借完车不好找地方还,造成还车不便。 □他山之石
以杭州为例,该市公共自行车仅在主城区就设置2330个站点,广泛分布在景点、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等人流密集地点,7.8万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为约30万人提供服务。
□建议
在中心城区人流、车流密集区,想要“挤”出位置给公共自行车,其复杂性不言而喻。但在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要解决早晚高峰公交拥挤、出租车难打的顽症,公共自行车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不可小视,值得政府拿出资源、加大投入。
自行车能走的地方不多,“行路权”应受保障
晨报讯记者在南大街上看到,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设在路两旁的步行砖上,面对这样的“慢行一体”非机动车道,不少市民还是选择骑着自行车在宽三米左右的公交车道上或与公交车“并驾齐驱”,或穿插于停靠的车辆之间,十分危险。
华茂小区的姜女士今年62岁,只要距离不远,她出门基本都是骑自行车。“去超市买菜我一般都是骑车出门。”姜女士说,现在到人行道上骑车,自行车在人群中穿梭,总害怕会撞到人,所以骑车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动不动就要停下车。
“慢行一体,加上公交港湾改造,其实都在侵占市民的慢行空间。”市民王女士认为,原有的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通行,非机动车只能与人行道在一起,慢行一体改造模式无疑挤占的是行人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南大街,通世路、环山路部分路段以及大海阳路部分路段,在道路改造中,有的将原来的非机动车道的一部分划分为机动车道,还有的改为“慢行一体”。
□建议
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交通方式,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除了观念更新之外,更需要还路于自行车,缓解道路交通矛盾的方式也须作出改变。
一方面在将来的城市建设中,应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行车的“行路权”,原有道路应保留或改造自行车道,新建道路应该规划出自行车道,以保障其通行条件和足够的安全空间。
另一方面在鼓励投资建设更多停车设施并向公众开放的同时,要按市场机制对中心城区的路边停车收费,以价格杠杆抑制小汽车的出行需求。 YMG记者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