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评论:烟台原副市长 专访了 骄傲了 就堕落了?
2015年5月,山东省烟台市原副市长王国群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他的一段忏悔,最近引发广泛关注:“2005年10月,烟台市政府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我作为代表参加了颁奖仪式,央视《新闻联播》曾为此专访过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有了骄傲情绪。”(《检察日报》7月7日)
这样一段忏悔词,即便具体而坦诚,却也难掩矫情和戏谑。因为上了央视,因为被《新闻联播》专访,就心生骄傲、最终沉沦,这般无厘头的“神逻辑”,当真让人哭笑不得。任何一名官员落马,都有着复杂的肇因,倘若将其归因于某一偶然事件,注定会落入一个简单、粗糙的叙事视角。
央视的一次专访,就能让王国群忘乎所以,甚至自我放逐吗?为官多年,想必不会如此不淡定吧?更可能的情况是,王国群内心的贪念由来已久,他只是在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合适的由头,来说服自己、放纵自己而已。又或者落马之后,忏悔之时,为自己的堕落找一个借口罢了。何况,所谓的“骄傲情绪”,也断然不会是某个节点瞬间生成的。
必须承认,央视重点栏目的采访报道,会给某些地方官员带来诸多自我满足与暗示。于他们而言,这是含意无限的“信号”,意味着自己多了一个被认识的机会,意味着自己成功位列“先进者”之列,意味着可能会被上级领导重视。就这样,单纯的一次新闻采访,反馈到地方权力生态内部,往往会被赋予过度的联想和解读。不仅是当局者浮想联翩,身边人也会追捧附和。
因为工作成绩而被央媒采访的王国群,很可能被地方看作是“难得的人才”,当成是“先进的典型”,由此所衍生的、集体性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稍有不慎便成了对他的“捧杀”。当然,王国群的堕落,并非仅仅肇始于此。“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感觉仕途没有希望了,工作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我还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不丢底线、不出大错,就不会出问题……如今,才深深地知道了自己违法犯罪的严重性。”眼见年龄到限、仕途见顶,铤而走险上演“最后疯狂”的桥段,同样是观察这起贪腐案的重要切口。
如何在任何时候都能给官员以正确的激励,无疑是值得追问的问题。无论是“舆论赞誉”带来的积极暗示,还是“仕途受限”导致的负面情绪,都必须限制在可控且无害的范围之内。一次专访,让王国群最终翻船,也许只是一种戏谑化的说辞。然而,这无碍我们去思考,该怎样在官员的个体情绪与其履职表现之间,实现彻底的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