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山东省烟台市位于渤海湾畔,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常住人口701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4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7亿元。烟台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连续四届的全国文明城市。烟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6月,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市召开。2013年10月,烟台市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两年来,烟台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举全市之力,全面落实示范区创建规划,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需对接等深层次问题。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走出了一条“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发展新路,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山东省委举办的“全省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烟台市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居全市各行业前三位。在2015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评选中,烟台市及辖属9个县市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一。2014年12月,烟台市及辖属6个县市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优化设施网络 —— 精神家园咫尺间
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投入90多亿元,进一步优化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使烟台市的设施网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区创建期内,烟台市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设施布局,发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市级设施全国领先,县级设施发展不平衡,基层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烟台市启动《烟台市市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对市区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提升,使设施布局进一步科学化、便捷化。在农村启动文化大院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对6500个文化大院进行规范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保障能力。
在市区,打造了全国一流的文化中心。投入10.7亿元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启用了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烟台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在县域,文化场馆标准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示范区创建期内,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莱山区胶东文化广场、5.3万平方米的牟平区文化中心、3.4万平方米的福山区文博苑、5.7万平方米的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6.6万平方米的莱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处新建设施投入都在4亿元以上;全市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在基层,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59个,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6550个;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城镇化改造已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村工程全面贯通,入村率达到了100%,覆盖率在全国领先。
增加供给总量 —— 城乡处处闻芳音
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烟台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以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全社会文化资源,增加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最大程度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围绕增加供给,烟台市连续两年开展示范区创建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以及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先后推出200多个常态项目,活动门类多、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示范区创建的良好局面。每年创新举办为期4个月的“烟台文化艺术季”,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服务实事重要内容,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精心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合唱艺术节、文化大讲堂、百姓舞台、庄户剧团展演、志愿者乐团演出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市区两级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0多场,其中市区高水平舞台演出达到180多场、各类文博展览200多场,营造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增加供给的同时,烟台市还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管理运营,艺术家无偿捐赠,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方式,建设许麟庐艺术馆、石齐艺术馆等名人艺术馆群,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高端产品,优化供给结构,为群众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
促进服务均等 —— 文化春风暖人心
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僻乡村,人们对文化的渴求是共同的。在示范区创建中,烟台市把“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特殊群体”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使文化春风能够吹到城乡每一个角落。
为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烟台市建立了城乡服务联动机制。各级文化馆普遍建立了“结对子,种文化”包片辅导制度,2000名经过培训的群众文艺骨干进驻社区农村,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达到了“培训一个人,带起一支队伍,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促进城乡文化资源有序流动,推动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为给特殊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烟台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作用,多部门联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暖心工程”,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其中包括面向老年人,侧重娱乐休闲,与市老龄办、老年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艺培训、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面向未成年人,侧重教育熏陶,阅读推广、读书征文、艺术培训、鉴赏讲座、博物馆免费讲解、国宝进校园等,深受未成年人欢迎。面向残疾人,侧重方便参与,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均建有标准配置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盲人专用计算机设备和盲文读物,在聋哑学校设有图书流动服务站。
为解决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烟台市组织实施了“农民工文化保障行动”,2015年发放1000张农民工文化亲情卡,凭卡可享受烟台大剧院免费观看演出、免费参观烟台市文化场馆、文化场馆免费解说等8项文化服务,其中仅门票价值总额就在12万元以上;建立两处工地书屋和10多个流动图书服务站,赠送价值20万元的图书和数据库阅读卡;向农民工送演出、展览等文化服务,在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专场音乐会,推出5期“流动美术馆”走近农民工活动;为农民工子女推出“梦想起航”艺术培训免费项目,已培训1000多人次。在保障行动中,烟台市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准确对接农民工文化需求,开展农民工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服务;注重共建共享,市文广新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会等部门以及农民工用工集中企业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注重服务实效,市直文化单位为农民工量身打造服务项目,确保对农民工的服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广大农民工零门槛体验公共文化,零距离感受文化关爱,形成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享的新常态。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 多方唱戏惠民众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社会力量不能缺席。近年来,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烟台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成效显著。
在烟台市,很多人会被市中心的高标准大剧院所吸引。对于烟台市而言,大剧院的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是烟台市的文化新地标,更凭借众多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激发了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为使大剧院实现良性运营,烟台市在全国率先打造院线演出+公益演出+社会运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每年演出110场以上,其中公益演出20场。为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大剧院,烟台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对运营管理和演出成本予以补贴,实行低票价制,推出“经济适用票”,并且规定院线演出“禁止包场,控制团购”,维护普通市民观众的文化权益,平均票价比国内一线城市低40%-60%,比国内二、三线城市低20%-30%,最大限度地惠及市民,让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演出,得到“高贵不贵”的实惠。
烟台大剧院的管理模式是当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缩影。为破解投入不足、供给资源有限的难题,烟台市创新完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机制,按照“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模式,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社会推介,与社会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自2003年以来,烟台市已连续举办13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推出2619个公益文化项目,协议资金额5.2亿元,实际成交1838个项目,实际利用资金2.4亿元,全部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该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运用产业手段发展公益文化的创新之路,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社会共享上的良性循环,收到了“公益文化社会办,繁荣文化为社会”的效果。
为使公共文化资源供应方更加多元,烟台市还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文化志愿者参与。为此,烟台市专门制定了《孵化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办法》和《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截至目前,烟台市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已发展到600多个,较示范区创建前增加50%;全市文化志愿者总人数已突破2万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200余支,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此外,烟台市还在山东省率先建立起两支志愿者乐团——烟台文华爱乐乐团、烟台华韵民族乐团,近200名乐团成员全部都是文化志愿者,成员都是烟台市管弦乐和民族器乐演奏方面的精英,演出不领取任何薪酬。两支乐团每年开展公益演出近20场,所有演出全部向市民免费赠票,并深入社区、福利院、SOS儿童村等普及推广高雅艺术,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以公共文化发展共建共享为指导理念,烟台市在示范区创建期内整合各部门资源,共同推出公共文化服务“六进”工程。推动企业和高校所属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全市对外开放的图书总量成倍增长。建立政府陪同投入、利益共享的文化共建新模式,由莱山区政府与烟台绿叶集团共同出资建设莱山区胶东文化广场。采取国有民营等灵活机制盘活文物资源,吸引企业建立中国钟表博物馆、锁具博物馆、钢琴博物馆、海岸艺术馆等文化场馆。上述系列举措,通过资源统筹,有效促进了全社会文化资源共享,提高了保障能力。
实施精准对接 —— 有的放矢获好评
文化惠民工程尤为关键的是要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将文化项目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文化产品能否“适销对路”,了解需求是关键。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烟台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问需于民,精准发力,确保广大群众成为示范区创建的真正受益者。
为盘活社会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烟台市创新建设了“89000”(谐音“拨就灵灵灵”)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由市区两级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大型专业公司运营、为市民群众提供全程贴心服务的一大创新工程。“89000”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引进三维地理信息引擎和“智慧民生”社区项目,设置包括文化服务在内的若干功能区,“点对点”回应群众的文化需求。以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为例,2014年5月以来,两区“89000”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共接到群众文化诉求1000多件,包括对图书借阅、广场演出、剧场演出、电影放映、书画展览、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的信息咨询,以及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等的投诉与建议,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根据群众需求和建议,文化志愿者团队到社区、部队、企业、敬老院、福利院、SOS儿童村开展助残拥军,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文化援助活动100多次。“89000”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了一座服务直通、民情直达的“文化连心桥”。
烟台市“89000”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常设平台,有效汇集了社会力量所属文化资源。平台365天畅听群众文化诉求,为群众提供点对点精准文化服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兼顾了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烟台市正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路上,与时代同行,踏歌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