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拓创新 普惠民生 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13.10.2015  20:54

  自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烟台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将创新实践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走出了一条“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发展新路。

  一、以示范区创建为难得发展契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烟台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文化自觉,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全面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确保广大群众成为示范区创建的真正受益者。

  (一)示范区创建“硬基础”稳固夯实

  “十一五”以来,全市文化建设总投入70多亿元,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12月,烟台市及辖属6个县市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在市区,打造了全国一流的文化中心。烟台市委、市政府舍弃巨额商业开发收益,投入10.7亿元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启用了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烟台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6万平米,每年推出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500多场,使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在县域,文化场馆标准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建筑面积8.9万平米的莱山区胶东文化广场、5.3万平米的牟平区文化中心、3.4万平米的福山区文博苑、5.7万平米的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6.6万平米的莱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处新建设施投入都在4亿元以上;全市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到今年年底都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平,这些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成为有效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在基层,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59个,98%的社区和村居建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每年对700个文化大院进行规范提升,全市6000多个文化大院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城镇化改造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村工程全面贯通,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了100%,覆盖率在全国领先。

  (二)示范区创建“软环境”氛围浓厚

  连续两年开展示范区创建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已先后推出500多个常态项目,活动门类多、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在我市形成了全民参与示范区创建的良好局面。创新举办“烟台文化艺术季”,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服务实事重要内容,连续四届以来共推出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精心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文化艺术季”、“合唱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市区每年举办高水平舞台演出180多场、各类文博展览200多场,营造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的浓厚文化氛围。在山东省委举办的“全省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烟台市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各行业前两位。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评选中,烟台市及9个县市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一。

  二、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成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烟台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

  我们将烟台大剧院定位为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着力打造成为“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化服务的平台、文明城市的窗口”,对其定位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第一,不是挣钱第一;二是高雅艺术殿堂,不是商业娱乐场所;三是专业艺术演出舞台,不是各类商务会务场地;四是为市民文化服务的阵地,不是供游客娱乐的会所。为实现惠民利民的目的,市政府每年出资1500万元,委托具有业内顶端运营资质的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服务,实施“院线演出+公益演出+社会运营”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每年演出110场以上,其中公益演出20场。为使普通市民能够走进大剧院,我们在院线演出中推出“经济适用票”,平均票价130元,比国内一线城市票价低40%—60%,最低票价为20元,使群众得到“高贵不贵”的实惠。同时,我们在全国首创院线演出“禁止包场,控制团购”的做法,既维护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又有效培育观众和市场,这已成为保利院线在全国城市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目前烟台大剧院平均上座率达到75%,散票率达到89%,今年上半年散票率位列全国院线城市第一位。初步收到了“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收获文化产业”的良好效果。继烟台大剧院之后,在莱山区胶东剧院、城市美术馆两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上,采取“政府+社会”的模式,委托烟台绿叶集团下属的烟台五彩文化传播公司负责管理运营,区政府财政每年补贴1000万元。自2014年5月份场馆正式启动以来,运行良好,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极。

  (二)进一步完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模式

  自2003年以来,我市按照“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模式,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社会推介,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共推出2413个文化项目,涉及资金额4.9亿元,实际成交1668个项目,实际利用资金2.1亿元,全部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成功探索出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益文化的创新之路,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社会共享上的良性循环。经过12年的坚持和发展,推介机制逐步完善,实现四个拓展。一是在推介主体上,从国有文化单位向民办文化组织拓展。2014年第十二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首次向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开放,市区2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与国有文化单位共同参与推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性竞争局面。二是在推介范围上,从市级层面向全市拓展。市直带头办好一年一度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各县市区也突出本地经济优势、文化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项目推介会,扩大规模,形成聚集效应。三是在推介方式上,从平面推介向立体推介拓展,在常规推介宣传的同时,利用电视、广播开设专栏,进行“文化解读”和项目介绍,与联通公司联办“烟台文化网”,开通“胶东在线”网站文化频道,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办成永不闭幕的推介会。四是在推介成果上,从低层次、小项目向大规模、高质量拓展。随着推介会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推介成果逐步由冠名演出、文博展览等类别,向综合性文化消费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方面拓展,推介项目和成交资金额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收到了“公益文化社会办,繁荣文化为社会”的效果。

  (三)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反馈机制

  我们创新实施文化服务社会反馈机制,确保文化供给精准到位,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依托烟台市89000民生服务平台设立文化专线,由国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化企业、民间文化组织、文化志愿者在同一平台共同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将文化服务内容纳入三维地理信息引擎和“智慧民生”社区项目,“点对点”回应群众文化需求,开展“定向式”、“订单式”服务。在服务模式上,形成电话服务、网络服务、实体服务相结合的“三维模式”。在服务主体上,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建立文化场馆联盟、文化志愿者联盟、个性化定制企业联盟,一个平台联接500多个文化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共同向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项目上,兼顾标准化和个性化,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文化需求,确保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四)不断培育壮大社会文化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

  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1+5”制度体系中,专门制定了《孵化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办法》和《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目前,烟台市非营利性社会文化组织已发展到480个,较示范区创建前增加50%;全市文化志愿者总人数已突破2万人,设立43个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200余支,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两支志愿者乐团——烟台文华爱乐乐团、烟台华韵民族乐团,近200名乐团成员全部都是文化志愿者,演出不领取任何薪酬。两支乐团每年开展公益演出都在12场以上,所有演出全部向市民免费赠票,并深入社区、福利院、SOS儿童村等普及推广高雅艺术,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五)“农民工文化保障行动”有力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为解决特殊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市组织实施了“农民工文化保障行动”,今年以来共发放1000张农民工文化亲情卡,凭卡可享受烟台大剧院免费演出、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等8项文化服务,其中仅门票价值总额就在12万元以上;建立2处工地书屋和60多个流动图书服务站,赠送价值20万元的图书和数据库阅读卡;向农民工送演出、展览等文化服务,在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为农民工举办专场音乐会,推出5期“流动美术馆”走近农民工活动;为农民工子女推出“梦想起航”文化惠民艺术培训免费项目,已培训1000多人次。在保障行动中,我们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准确对接农民工文化需求,开展农民工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服务;注重共建共享,文化、住建、总工会等部门以及农民工用工集中企业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注重服务实效,市直文化单位为农民工量身打造服务项目,确保对农民工的服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广大农民工零门槛体验公共文化,零距离感受文化关爱,形成我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享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