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知名专家烟台授课 把脉城镇化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6.08.2015  17:13

  为进一步推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烟台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水平,由市文广新局主办,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在烟台市文化馆举行。

  活动邀请到了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任医师诸国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丁岩。活动分授课辅导、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展馆三个部分。共有70余名来自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加本次培训班。

  诸国本:应怀着谦虚和欣赏的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诸国本先生曾任青海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副厅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任医师,著有《西宁中草药》、《医门清议》等医学著作。

  虽年已八旬,诸国本先生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就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大家侃侃而谈。他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传统医学的三次定义讲起,揭示了传统医学的组成及民族医学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除了汉民族的中医学以外,许多少数民族,包括有文字的或是没有文字的,都有着丰富的民族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诸国本先生举例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中药资源普查中,确认我国中药资源有12807种。而根据历代中医本草的记载,中医传统上的中药资源只有三千余种。也就是说,其余的中药资源都是少数民族医学工作者发现的。可见民族医学是一座富饶的矿藏,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他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明对待民族医学应有的态度,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不仅是对待传统医学,对待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首先怀着谦虚和欣赏的态度,并在法律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才能谈得上保护和继承。

  丁岩: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经之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丁岩女士,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她从当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特点说开来,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面对数量庞大的“非遗”档案资源,易储存、易搜索的数字化资料库与传统保存方式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强大的优势。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标准化”是重中之重。视频采集、音频采集、图像采集、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等等的“非遗”档案资源采集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档案就是无效的档案。丁岩表示,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保护非遗,是让珍贵、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久远,“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这个时代的记忆”。

  刘魁立:“物”与“非物”相互依存却又截然不同

  刘魁立老先生的讲座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谈起,揭示了非物质文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性,他辩证的解释了“物”与“非物”截然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前来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们深刻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迅速调整保护模式,丰富理论体系,创新保护方法。本次活动的开展,将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开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的征程。”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玲如是说。

  自2005年至今,烟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到现在,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13项,入选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97项。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2009年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还拥有海阳市文化馆(海洋大秧歌)、烟台市金华粉丝有限公司(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龙口市竞技体育学校(莱阳螳螂拳)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同时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5个。2012年发展了鲁东大学、黄海社区、烟台市工人子女小学等三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