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文化服务普惠民生
2013年金秋,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艺节’)在山东举办。东道主“举全省之力”,历时3年筹备,为盛会圆满举办功不可没。在“十艺节”闭幕式的报道中,曾有媒体用“盛会落幕、盛宴不息”表达对“后十艺”的期许。转眼一年,“盛宴不息”有哪些生动体现?本报记者近日赴全省各地采访,涉及公共文化、文化产业、舞台艺术等诸多领域,试图从中寻到答案。本期起,将陆续刊发“后十艺”观察系列报道,以展示山东在“后十艺”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新气象。
“惊险、刺激!”11月11日晚,烟台市民董先生在烟台大剧院看完演出后连连赞叹。当晚,“梦幻之夜”世界著名舞台魔术大师展演在烟台大剧院上演,不少市民“拖家带口”前去捧场。董先生一行4人,购票花费120元。烟台大剧院位于烟台市黄金地带,这块地皮2007年左右的土地出让金达10亿元。彼时的烟台市委、市政府却没有那样做,而是建成了以大剧院为主体的文化中心。“十艺节”期间,烟台大剧院承办多场高水平文华奖演出,民众文化消费意识被唤醒,越来越多的人在过去一年间走入剧院,烟台大剧院由此成为烟台的文化新地标。
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对大剧院的认知是:“大剧院定位是社会效益第一,不是挣钱第一;是高雅艺术殿堂,不是商业娱乐场所;是专业艺术演出舞台,不是各类商务会务场地;是为市民文化服务的阵地,不是供人娱乐的场所。”于是人们看到,“十艺节”后,烟台大剧院“惠”字当头,努力实现文化服务普惠民生的目标。目前,烟台市每年拨款1500万元,对大剧院给予补贴。“这些钱主要用在降低院线演出票价上。”徐明介绍,目前大剧院的“经济适用票”票价是北京、上海同类演出的四成到六成。2013年,烟台大剧院演出平均票价每张130元,最低票价仅20元。
文化设施不是政府的“面子工程”,而应在追求产品供给上下功夫。莱山区文化馆、牟平区图书馆、福山区博物馆……一批在“十艺节”期间建成的场馆设施,如今成了烟台各地民众的新去处,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惠民效益。烟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玲说,当地目标是到2015年8月,全市所有县级两馆都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她介绍,“十艺节”举办前夕,烟台便开始探索各公益文化设施的服务项目品牌化路径。2013年9月至今,烟台市级文化场馆纷纷开办文化讲堂,累计举办活动百余场次。同时,烟台市已连续举办了3届文化艺术节,并连续12年推出了“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等活动。日前落幕的第三届烟台文化艺术节,从8月开始到闭幕,共举办了18个大项、累积300多场文化活动。
除了一些服务品牌项目,烟台市在“十艺节”后着力实现文化活动常态化。如今,当地已有“传统剧目演出月”“歌舞综艺演出月”等固定文化活动200多个。在今年5月举办的“吕剧演出月”活动中,10部吕剧大戏全部实行低票价,1.2万人次观看演出。
“十艺节”留给烟台的另一效应是“提高了对用市场机制繁荣文化事业的认识”。“十艺节”前,烟台市已开始探索文艺活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筹办“十艺节”,我们发现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让市场参与进来可帮助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李玲介绍,截至今年,烟台市共举办公益文化项目推介大会12届,成交落实项目1668个,实际利用资金2.1亿元。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公益文化项目推介将文化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进行整合,作为项目向社会推介,其不同于过去拉赞助或文企联谊,对于构建全新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实现文化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烟台市文化系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十艺节’上积累的舞台艺术、群众艺术、美术创作的机制经验,都将被我们再次认真总结。”徐明说,文化干一千件、一万件事,始终逃不出四句话: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十艺”时代,烟台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本的理念,让文化服务普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