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专版报道我省小型水利体制管理改革

20.10.2015  16:56

改革当先 蝶变新生

  ——山东小型水利体制管理改革观察

   

  2013年,在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山东省拉开了以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幕。

   

  山东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山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山东省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实施指导方案》。

   

  改革过程中,山东各地在小型水库管理责任和管护经费落实、管护人员聘用、管护队伍选取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理顺了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机制,改变了小型水库工程面貌,整体改革成效显著。

   

  山东全省12个试点县按照小(1)型水库原则上不少于2人、小(2)型水库不少于1人的标准,共聘用小型水库管理员1800名,各试点县小型水库专职管护人员基本实现到岗到位,并能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开展工程巡查检查、信息数据报送、记录整理存档等日常管护工作,真正发挥了一线管理人员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型水库“无人管”的历史遗留难题。

   

  按照改革要求,在省财政先期下达资金的带动下,山东各试点县所在市也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试点县的改革工作进行了资金投入。各试点县在政府出台的改革实施方案中,均对小型水库管护经费落实渠道进行了明确:市、县两级对每座小(1)型水库的投入标准每年不低于1万元,小(2)型水库不低于0.5万元。通过改革,各试点县小型水库管护经费投入机制正逐渐理顺,管护经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本质突破。

   

  通过改革,水库的各类工程设施设备修葺一新,各种工作机制完善完备,工程管理站所干净整洁,日常管护记录全面及时,小型水库工程整体工程面貌已较改革前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水库工程及时得到了维修和管护,水库的整体功能得到了恢复,工程价值正逐步体现。特别是在应对去年、今年特大旱情方面,小型水库为农村抗旱保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目前,山东历时2年的12个省级改革试点县2014年度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列入改革试点的1571座小型水库共落实专职管护人员1800人、维修养护企业20家,各级落实管护经费3104万元。

   

  本报记者结合山东小型水利体制管理改革实际情况,采写了德州、日照等地在水权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典型经验,将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与读者共享。

   

  德州市宁津县探索水权改革

  摸着石头能过河

   

  “水权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老百姓意识中也没有水权概念,把原来可以无限制使用的地下水冠以水权,实行总量控制、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老百姓接受起来存在很大难度。”在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小曹村水权交易中心,宁津县水务局副局长孙洪亮说出了水权改革之初遇到的阻力。

   

  2014年11月,宁津县被山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三个水权水市场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宁津县出台了《关于推进水权水市场试点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思路——通过政府监督、平等协商、市场决定,开展水权转让和交易,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体系和水市场平台。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市场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促进节约用水,又实现区域间、用户间用水的余缺调剂,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德州市水利局局长马文喜说。

   

  改革之初,宁津县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水权改革宣传动员工作,召开了水务局、镇政府、村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动员会,向项目村印发宣传单5000多份,在县电视台多次播出水权改革的新闻、专题节目,同时要求各项目村在村委会大喇叭上广播水权改革情况。通过宣传动员,促使全县群众形成认识水权、了解水权、支持水权改革的良好氛围。

   

  按照《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并根据项目区多年平均用水情况,在多次实际测量和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宁津县测算出项目区的灌溉用水定额,核定灌溉定额为每亩每年310立方米。

   

  宁津县首先选取了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乡镇、企业和单位,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交易试点,长官镇凭借较为完备的改革实施方案和稳扎稳打推进实施,从众多试点中脱颖而出。长官镇核定了项目区用水总量,下达了年度用水计划,向长官镇用水户协会总会颁发取水许可证。

   

  项目区用水户水权确权登记,直接影响到水权水市场试点建设成功与否。宁津县根据用水定额和农户耕地面积,测算出每户的年度用水指标,以此作为初始水权分配给用水户。县水务局将用水指标分配至镇总会,镇总会再分配至村分会,村分会将指标分配至用水户,水务局向用水户颁发初始水权证,每三年分配一次。

   

  确权登记完成,水权又该如何交易?长官镇依托镇总会和村分会建立交易平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核定交易价格,建立起水权交易市场。用水户可通过用水户间水权交易、用水户向村分会购买水权、村分会间水权交易、村分会向镇总会购买水权和村分会回购水权五种形式,进行水权交易。其中,用水户间的交易价格为每立方米0.15元、用水户与村分会之间为每立方米0.25元、村分会之间为每立方米0.25元、村分会与总会之间为每立方米0.25元。

   

  长官镇委托第三方设计了水权交易软件,构建水权交易平台。在该信息平台上,村分会的用水总量、村民用水总量、交易记录等信息查询方便,一目了然。

   

  “水权三年期满后,若用水户有结余,由村分会进行回购,回购价格为0.07元每立方米,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农户节水,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孙洪亮说。

   

  截至6月底,长官镇小农水井灌区20个村水权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长官镇印制了水权证3300多本,下发给项目村的用水户,每户一本。在交易中心,村民曹玉林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水权证,“我一共承包了9亩2分地,年度水权额度是2858立方米。用不完的水协会买回去,水一点也浪费不了。”曹玉林说。

   

  通过运行,长官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交易制度,有效监管用水户间交易情况,随时掌握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老百姓答疑解惑,建立起健康稳定运行的水权水市场机制。长官镇的经验,将在宁津县其它具备改革条件的小农水项目区逐步推广。

   

  德州市陵城区德强农场

  社会资本参与

  自主管护显效

   

  在家庭农场内实施节水灌溉项目,由农场自主运行管护工程,德州市陵城区德强农场是山东第一个。

   

  陵城区德强农场成立于2013年5月8日,位于陵城区滋镇,分布在大宗旱河两侧,是陵城区注册成立的第一家家庭农场,包括高产粮食种植农业园区、生态无公害蔬菜农业园区和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三部分。

   

  2013年11月,经山东省水利厅批复,德强农场列入了全省节水灌溉高产试验区,试验推广以喷灌技术为主要形式的精准灌溉模式,为今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提供样板和技术支撑。     

   

  农场主冯树强向记者介绍,德强农场节水灌溉高产试验区项目,按照灌排体系为主和“五网一体系”的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在田间建设“水网、电网、路网、林网、信息网”和“工程运行管护体系”,实施节水灌溉高产示范区1万亩。

   

  节水灌溉高产示范区项目竣工后,明确工程产权隶属于陵城区鑫源灌溉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并由该公司为德强农场提供专业化灌溉服务。鑫源灌溉管理有限公司立即聘请有关技术人员对终端水价进行测算,经区物价局、区水务局批复后,最终确定水价为每立方米0.36元。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鑫源灌溉管理有限公司与德强农场签订协议,明确由农场自主运行管护。“确定产权主体,落实管护主体,明确各方责任,是为了做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人员有保障、工程有效益,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德州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董志海说。

   

  冯树强告诉记者,农场优先雇用周边村庄流转土地户农民,每3000亩土地只需1人看管,每人月工资2000多元。短期务工农民在播种、施肥、喷药等农忙时节雇用帮忙,最多时人数能达到1000人。

   

  自主管护带来巨大效益,德强农场已逐渐形成规模强大的农业综合体,目前主要包括德强农机合作社和德强农作物种植合作社。

   

  德强农机合作社现有成员100户,总资产300余万元,主要经营机耕、机收、机播、运输、灌溉、农药喷洒、化肥施播等服务项目。大型农机具由最初的19台发展到现在的60台,配套机械由25台发展到40台,可保证一周内完成农场内普通小麦、玉米的收种。同时,与周边乡镇的4个农机合作社签订了作业协议,帮助周边群众解决农作物收种问题。

   

  德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农民2750多户,可以进价从农资厂家购入农资,实行统一选种、统一播种、统一浇灌、统一喷药、统一技术指导,节约成本,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陵城区德强农场节水灌溉高产试验区项目建成后,新增供水能力306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239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省工3万个工日,年新增粮食能力90万公斤,起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的良好效果。

   

  在确保形成规模效益的基础上,节水灌溉高产试验区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德强农场自主管护的模式和经验,对于转变农业灌溉发展方式,探索适应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理念,推广建设‘五网一体系’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德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宰祥恩介绍说。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亲临农场视察。目前,德强农场不仅成为国内先进、全省领先、省内唯一的大型农场节水灌溉项目,也成为德州市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范例。

   

  日照市东港区

  步步为营 长效管护

   

  按照“水利围着农业产业转”的发展思路,日照市东港区积极推行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新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2014年,东港区被列为省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了从项目管理公开、产权确权和移交、鼓励和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六方面进行改革。

   

  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东港区为此专门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制度,设置农民质量监督员,加大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监督力度。

   

  在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之初,东港区就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项目区受益村庄的村务公开栏,定期对建设情况、受益情况进行公示并公布监督电话;同时,让项目区农民质量监督员(村级水管员)参与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健全了工程质量监控体系。“116水利服务热线”的开通,让群众有渠道及时反映各类涉水问题,提高了水利公共服务水平。

   

  “为了做好产权确权和移交工作,我们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配合各镇街道对全区的水利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通过现场查看,与工程管理人员及村社干部群众座谈,了解第一手材料,最后确立了17项基本成熟的工程,顺利完成了产权移交手续,签订了管护合同,使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全面推进这项工作起了个好头。”东港区水利局局长惠林江说。

   

  试点成功后,东港区决定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已于2014年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全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调查摸底工作也已完成。根据工程类别、属性、规模、功用和建设资金来源,东港区明确了工程产权,根据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了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并建立各级工程明细台账,落实了“两证一书一台账”管理制度。

   

  在运行管护模式上,东港区建立了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财政奖补为辅的管护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在考核上,建立了以政府绩效考核为基本依据的奖惩办法。对改革工作做得较好的镇街道,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并给予表彰奖励;对改革推进不力的镇街道,减少项目资金安排,并予以通报。

   

  在管护经费使用上,出台了《东港区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施细则》《东港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管好用好管护经费。2014年落实管护资金200万元,2013年度重点县考评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得奖励资金100万元,东港区计划将用这些资金对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费用进行奖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把加强镇街道水利站能力建设作为重点,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运行维护、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惠林江说。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推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前期论证、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和项目验收。同时,引导、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此外,还定期对水管员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进行政策、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东港区三庄镇祥禾农田灌溉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强告诉记者,祥和合作社主要负责9个村9000多亩地的日常管理,现已实现微利运转。合作社与370名水管员签订责任书,明确管护范围、管护责任和奖惩,力争实现人员专业化、办公信息化、装备现代化、服务规范化、运行长效化。

   

  “东港区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运行管护的创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效益,对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日照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兆明说。

   

   

   

  作者:刘文杰 赵建平 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