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 投入2346万

05.05.2016  20:29
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按照“区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完善机制,加大督导力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黄堽镇建设的蔬菜大棚

  鲁网菏泽5月5日讯(记者 王翠翠)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按照“区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完善机制,加大督导力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全员参与,实现帮扶人员全覆盖

  据了解,牡丹区在各个乡镇成立了扶贫工作指挥部,组织召开了“双联双创”结对帮扶专题会议,各乡镇办事处、各“双联双创”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派出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认真部署。

  同时,结合“双联双创”活动,深入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谁帮扶哪几户,谁去帮扶,都具体到到户到人,拉出结对清单,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有帮扶人。帮扶人入户和帮扶对象对接,签订《双向承诺书》,并通过实地察看、座谈,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分析致贫原因,结合实际选定帮扶措施,填写《贫困户基础信息卡》和《扶贫手册》。

  目前,帮扶人和贫困户全部完成对接,《扶贫手册》全部填写完,并发放到位,《贫困户基础信息卡》已经装订成册,村、乡、区分别留存,区、乡、村三级完善扶贫地图,实行挂图作战。

   落实措施,做到资金项目全覆盖

  同时,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2013年和2014年扶贫开发项目已经实施完成。2015年项目正稳步实施。2016年上级拨付资金共2046万元(产业资金1252万元,金融资金414万元,电商资金100万元,特色种养资金280万元),区列支300万元。共有2346万元可用于扶贫开发。

  据鲁网记者了解,大黄集毕寨村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建设了光伏发电系统,目前,该项目30kw光伏系统已经建成,每天发电150-200度,收益给贫困户分红。下步准备在全区推广集中式电站、村级电站和户用电站三种不同规模电站,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投资、贫困户分红,企业投资、贫困户提供场所、按比例分红等不同投资收益模式。实施金融扶贫试点。

  同时,参加了菏泽市金融扶贫动员会,对各县区金融扶贫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学习,已经和区农商银行负责人进行了对接,出台金融扶贫实施办法。现在各乡镇正对金融扶贫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扶贫企业和贫困户已贷款情况和贷款意向,争取尽早落实放贷。实施教育扶贫。推进“雨露计划”实施,在牡丹区范围内,对2016年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全部摸底,全部核实,横向到边,纵向到行。

  并且,此次这次摸底调查,共核实15个乡镇办事处,97个行政村,208户贫困户,213名贫困学生符合“雨露计划”帮扶条件。其中高职114人,中职92人,大专7人。对贫困户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人社局对全区贫困户进行宣传发动,鼓励贫困户通过学习技能脱贫。

   一人一岗”,推进就业扶贫点创建

  据悉,菏泽市牡丹区多方借力,挖掘资源。巧借“外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积极联系企业到贫困乡村布局扶贫点,重点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大,带动就业率高,技术含量较低,一般贫困户都能胜任。苦练“内力”,挖掘当地产业优势。

  牡丹区很多乡村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蔬菜、牡丹种植,牛羊养殖,板材、服装、藤编加工等企业、加工点遍地开花,但原来和贫困户结合的不够紧密,一边是逐渐富裕的“小老板”,一边是脱贫乏力的贫困户。针对这一情况,区、乡两级干部主动和企业联系,一方面晓之以理,通过宣传发动,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喻之以利,通过贷款贴息政策,让带动贫困户就业的扶贫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驱动就业岗位向贫困户倾斜,使企业主动参与到扶贫点建设中来。发掘“新生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同时,引导积累一定行业经验,掌握一些行业资源,具备创业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挖到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政策指导。加大扶持,全力推进。为了使扶贫点切实发挥就业带动作用,区里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保障扶贫企业健康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建设扶贫厂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扶贫点场所建设。坚持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因点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形象工程”。能利用学校、村办公用房旧址的,不再另行建设;工序在家就可完成,厂房主要用于学习培训、领发原料的,建设小厂房;工序集中、流水线生产、务工人员较多的,建设大厂房。厂房建设,政府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剩余部分,根据收益模式不同,或村集体出资,或企业自筹。

  据悉,现在牡丹区区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各类扶贫点113个,给17871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切实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加大金融扶持,落实优惠政策。牡丹区今年开始金融扶贫试点,从414万元的金融扶贫资金中拿出200万元,区配套100万元,共300万元放入银行作为本金,由银行放大10倍至3000万元发放贷款。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每吸纳一户贫困户,给予3-5万元贷款。贷款除由银行执行最低利率外,再由政府给予贴息,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促使其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良性互动。横扩纵延,做大做强。

  并推广“复制”,增加就业容量。对于发展成熟、有固定销售渠道、收益有保障的就业扶贫点,政府落实资金、用地,鼓励企业再在其他贫困村建设扶贫点,将成熟模式推广到其他乡村,扩大扶贫点规模,增加全区就业容量。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在既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一方面使企业获取更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马岭岗镇万乾集村的电子商务在焦广振的带动下迅猛发展,全村电商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销售做大以后,村委会又筹划进行床上用品的生产,争取产业链上游利润。目前,1000多平米的厂房正在建设中。投产后,能带动50多名贫困户从事缝纫、包装等工作。

   统筹推进,加快扶贫基地建设

  菏泽市、牡丹区两级投资9500万元,计划在牡丹区建设15个扶贫基地,每个基地60个大棚,共建设900个大棚。牡丹区扶贫办同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金融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组成了工作小组,全力推进扶贫基地基地建设工作。

  目前,黄堽镇的扶贫基地基本建设完成,采取“财政建设、政府服务、企业带动、滚动发展、村集体收益、贫困户分红”的帮扶措施。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并提供扶贫、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温室由贫困户优先承包经营,对筹集资金困难的贫困户提供贷款贴息服务。山东尚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标准建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现场指导、统一产品销售,承包户每年可实现收益3.8万元(每年两季蔬菜,每季2万斤左右,每斤收购价约2元,每棚每年产出8万元;成本4.2万元,其中租金2万元,化肥、农药2000元、塑料膜2000元、种苗6000元、雇工12000元)。农忙时间,有贫困户200人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50元,每年工作40天左右,每年收入2000元。贫困户学到技术后,通过金融扶贫,鼓励其自主发展,进而带动其他贫困户,实现滚动发展。60个大棚每年租金共120万元,除去200亩土地租金30万元(每亩1500元,高于普通种植收益500元),收益90万元。其中45万元作为全镇30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每村1.5万元,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其余45万元用于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群众分红。流转贫困户13户、43人的土地45.5亩,每人每年收益15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