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孩子的"阿爸格干"
张拉毛东智辅导学生学习。(该图片由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1988年秋天,刚从天祝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张拉毛东智,被分配到海拔3400米多的代乾成为一名教师。那年他21岁,从此,再未离开。27年,他坚守武威天祝县海拔最高的代乾教学点,让数百名牧区学生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而他依然选择了坚持。
最孤单:他曾一人坚守学校
抓喜秀龙乡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部,地处乌鞘岭、歪巴郎山、代乾山及马牙雪山之间的金强河上游及其支流的狭长地带,代乾教学点就坐落在高寒缺氧、年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的代乾村。
张拉毛东智是天祝民族师范学校藏文班的学生,当年藏文班高材生非常少,他却被分配至如此偏远的牧区:不通电,晚上备课只有定量供应的煤油灯;不通车;校舍破破烂烂;师生用水要到离学校2公里远的代乾沟去挑;更有让人无法适应的是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这些一度让张拉毛东智心理上不太能接受。
因为环境恶劣,地处偏远,代乾教学点教师流动性大,27年时间,与张拉毛东智共事过的同事多达50多名。
“愿意扎根牧区的老师很少,家长对我很信任”,当别人说他有担当的时候,他说是牧民的信任,被人信任是莫大的幸福,这种信任,让他觉得这一块土地是自己干工作最好的地方。
牧民居住地都较为分散,“牧区孩子上学本就不容易,老师流动性太大,好多学生都面临辍学的风险。”张拉毛东智告诉记者。
回想起来最困难的是2013年。那年春季,一名老教师生病请假,就剩张拉毛东智一个老师坚守学校,教学点有两个年级的学生,不得已只好在同一个教室为学生轮流上课,藏语、汉语、数学三门主课都得上,坚持了一个多月时间。
代乾教学点的校舍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土砖木房,年久失修,为了让校园整洁,他一有闲暇时间,就到河滩里捡来鹅卵石,把校园里原本坑坑洼洼的地方铺成了简易的人行走道,方便学生行走。2013年新校舍启动建设,这才改善了教学条件。
最感动:牧民为留他帮他成家
这是在旧校舍。由于教学点学生少,张拉毛东智就在小教室里给学生辅导。(该图片由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我也曾想过一走了之”,张拉毛东智说,看到昔日同事一个个调离这里,自己也曾犹豫过。
在藏族同胞看来,请客人吃糌粑酥油茶,是至高待遇。刚到学校第二年,牧民为了留住他,轮流热情地让他去做客。“我一天共吃了八碗糌粑”,张拉毛东智说,平时出远门,吃一碗糌粑就能坚持很久,八碗真的撑的不行了,他们太希望老师能留下来。
后来,张拉毛东智在牧区遇见了自己的妻子,成为当地牧民的女婿。按照当地藏区的习惯,姑娘出嫁后,属于她的草地要被收回,但当地牧民为了留住张拉毛东智,并未收回属于他妻子的草地,还给他家分配了草地,“草地对牧民有多重要,你知道的”,他说。
妻子非常支持张拉毛东智的工作,于是他们将家安在距离学校一公里处,从此他多了一个学校管家的任务。平时家里全靠妻子放牧,张拉毛东智只能放学后帮帮忙。对此,妻子毫无怨言。
多年来,他从未耽误过孩子们的一节课,每天早晨第一个进教室的老师就是他,下午放学最后一个回家的人仍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