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经济学难以行远
一、什么是特朗普经济学
1、特朗普经济学的框架
特朗普还没有正式上台之前,在葛底斯堡发布了入主白宫“百日计划”。在这个名为“我与广大美国选民的契约”讲话中,他提出了一个施政框架体系。他表示,在就职的第一天,政府会立即开始执行6条措施来清除华府的腐败和特殊利益勾结,执行7条措施来保护美国工人,采取5项措施来恢复安保和保障宪法,同时会和国会一起采取一个更广泛的立法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在他上任100天内通过国会表决。
根据这个百日计划,并结合其上台以来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特朗普经济学是对里根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一次全面修正和局部的颠覆。有人命名其为“具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理论。
特朗普经济学总体可以概括如下:一个中心,两大原则,四项措施,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要重振美国雄风。
2、特朗普经济学的由来
(1)美国优先的成因
在特朗普看来,美国近20年来把大量资源用于向全球输出民主,而不是搞国内经济建设,以至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资本、产业和就业快速外迁,美国竞争力明显削弱,中下层居民没有享受到发展的实惠。特朗普宣称,美国有5000万人在挨饿,有5000万人一贫如洗,有接近三成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相比之下,几十年来中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不仅让几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和最大贸易国,国际地位也大幅上升,而且整个“非洲都被他们夺走了”,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才是最大赢家。
正因为如此,特朗普认为,美国再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必须坚持四个“必须”:必须改弦易辙、必须拒绝再把资源浪费于对外输出民主、必须反对全球经贸一体化、必须一心一意搞好自身建设。
(2)总体框架的形成
基于上述考虑,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废除了奥巴马的TPP,不想让国际自由贸易夺取更多的国内就业,同时将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建设方面。
振兴美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振兴美国制造业,改变近20年来由于制造业外迁导致中产阶级境况相对恶化的困境,以回报将其送上总统宝座的选民。而振兴制造业的关键又是促使全世界的资金和制造业企业流向美国。在这方面,特朗普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主张将最高联邦企业所得税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以降低企业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计划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让境外投资企业产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并打算对美国企业境外利润一次性征收10%的税。
与此同时,特朗普认为,美国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要搞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而且能够直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就业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特朗普经济学存在二大内在冲突
1、特朗普经济学最大的一个冲突应该就是减税与增支并举
特朗普经济学中两个重要支点:一是要大规模翻新重建美国的基础设施,二是为吸引企业迁往美国计划大幅度减税。前者意味着将进行大规模财政投入,后者意味政府财政收入将显著下降。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除了节省财政开支之外就只能是加大国债发行规模。然而,美国政府还有发债空间吗?据统计,美国国债总额已经达到20万亿美元,而2017年美国预计的GDP总量还不到19万亿美元。目前,美国政府每年为其债务支付的利息率大约为2.5%,与GDP的增长率水平相当。这就意味着,近几年来美国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增量基本上都被国债投资者拿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大规模发行国债必然导致全年的新增财富无法支付国债利息的窘境。财政赤字相应地会更加严重,为了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债规模,进而又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从而形成无法解脱的恶性循环。正因为如此,人们普遍认为,特朗普如果正式提出大规模发债的计划将很难在国会中被通过。
2、强势美元的政策效应与多数政策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
强势美元并未正式列入特朗普经济学框架之内,但却是其经济学实施后将带来的必然效果。特朗普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对国际原材料价格产生明显拉动效应,再加上其反移民政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本来犹豫不决的美联储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让美元进入加息通道。同时,基于各自的经济发展现状,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处于宽松、稳中趋松或中性状态,美国央行的加息必然带来美元走强。遗憾的是,作为特朗普经济学最显著、最直接的政策效应,强势美元却会对其几乎所有的经济政策带来负面冲击。
首先,强势美元将对再工业化会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工业产业链条都较长,而许多产业链在美国已经消失多年,而强势美元使得外部工业资金进入美国时,价值相比过去明显缩水,会相应影响外资企业投资能力,从而延长产业链重建时间;二是强势美元必然削弱美国境内生产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得到政府保护下的美国境内市场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失去了其他国家的市场。再加上特朗普推行国内市场保护政策之后,其他国家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制,美国商品进入其他国家的难度就会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进入美国境内投资之前必然需要进行左右权衡,计算投资美国的得失。三是强势美元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效果必然是大量资金涌入美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而不是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不断高涨的情形下,美国境内资金出现“脱实就虚”的可能性非常大,美国制造业的融资环境并不一定会比过去变得更宽松。
其次,强势美元将对美国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一是强势美元会使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减少其出口数量,相应减少外向型企业的就业人数;同时,强势美元会使得美国进口国外产品变得更便宜,将会冲击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对国内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强势美元在特朗普的移民政策的加持下,必然使得美国人工成本显著上升,为了对冲其不利影响同时适应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发展智能制造,这样一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会很多,未来反而可能还会减少。
三、特朗普经济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1、从政经验的欠缺与过度的自信是特朗普经济学不接地气的根本原因
受政治体制影响,美国总统在上台之前绝大多数都缺乏从政经验,同时也大多缺乏经济学功底,但由于他们一般都能够聚集一批精英为自己在各个领域出谋划策甚至把关,所以很快就能够胜任自己的角色。因而,缺乏从政经验和不懂经济学对美国总统来说倒也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两方面的缺乏与过度的自负搭配在一起,就成了大事了。特朗普的自负毋庸置疑为世界所公认,以至于做事情往往我行我素,让人大跌眼镜。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自信,特朗普竞选时其班子中甚至没有聘请任何经济学大腕为其把关,只是聘请了一位在经济学界“没人把他当回事”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经济学教授为其经济顾问。而且,特朗普看中的还不是这位纳瓦罗教授的经济学才能,而只是其旗帜鲜明的对华强硬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出台经济学显然就没有经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宏观经济学家们的认证,于是产生了一个后果:只要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能知道其政策框架之中存在着自我冲突!而这些政策之间的内在冲突,意味着在实践中将难以顺利推进。
2、逆全球化主张必定难以持久
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是一个普遍现象,奥巴马任期内在WTO框架下就对华发起了12次贸易诉讼。所以,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足为奇,但是特朗普反全球化的超大尺度让人感到非常吃惊!特朗普的反全球化是全方位的,他不仅要把美国散落在全球的资源全部收回到美国境内,还要把尽可能多的别国资源也赶到美国去,然后关起门来过美国人自己的“幸福日子”。由于美国战后一直在充当着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它的地缘政治策略会对整个世界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特朗普孤立主义政策真的得以有效实施,世界全球化进程必将遭受重大挫折。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任何人只能适应它,而不能改变它。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资本、资源、技术、人员在全球流动,大多数产业链条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各国已经形成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把这种血脉相融的广泛联系强行割裂开来,只会让整个世界经济包括美国经济在内遍体鳞伤,乃至于因失血而休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今的世界再也不可能由美国一家说了算,奥巴马在TPP与“一带一路”对决中惨遭败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加掩饰的、自私自利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受到各国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反制。
从目前的情况,未来美国如果真的推进孤立主义,大多数国家不会跟进。相反,在美国留下的权力空白中,其他国家会自动进行补位,推动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便抱团取暖,共同度过寒冬。如此一来,在美国“去全球化”的同时,世界也将出现“去美国化”浪潮,美国不仅将失去对世界的主导权,而且还将被排斥在新型全球化的市场之外。一旦出现这种格局,美国将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特朗普就必须再次改弦易辙,回归全球化。
3、特朗普经济学将受到各方抵制而举步维艰
中国人常说,做好一件事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代表的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地利”指的是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人和”则是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以此衡量,特朗普经济学似乎一个有利条件都不具备。他反全球化的主张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有违天时;其再工业化政策实施时将遭遇的不利因素会远远多于有利因素,不具地利。更主要的是,在人和方面特朗普做得正好相反,国内外除了普京等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他攻击的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他赶到了对立面,获得同盟军的概率很小。事实上,作为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政策立场的代言人,特朗普唯一的支持力量就是对其抱有巨大希望的美国广大中低阶层群众。然而,正如我们上述分析,特朗普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个难以实施的经济学,也许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发现,特朗普并不能带来预期中的大量就业岗位,届时特朗普就有可能进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也就将是特朗普经济学改弦易辙的时候!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