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全面回升 补栏仍需谨慎
受2014年初以来猪价长期低迷影响,国内大多数养殖企业陷入亏损,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被迫退出市场,致能繁母猪、生猪存栏数量下降。今年3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出现“触底反弹”迹象;4月份开始,猪价持续回升,坚守下来的养殖场户逐步摆脱深度亏损局面。
猪市的这一“涨势”是否可持续?养殖场户该如何把握行情安排生产?听听经受猪价大起大落历练的“大学生猪倌”怎么说,看看长期研究生猪市场的业内人士如何分析,对关注此行业的读者或许有所启发。
生猪行情将继续向好
中小规模养殖者补栏要适时适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朱增勇
生猪养殖效益向好
截至今年5月第3周,生猪、仔猪和猪肉价格分别连续9周、14周和8周回升。据农业部监测,猪肉集贸市场平均价格3月第4周跌至21.23元/公斤后,受生猪价格回升影响,4月第1周开始连续8周回升,5月第3周价格为22.43元/公斤,环比涨0.9%,同比涨7.8%,累计回升5.7%。生猪集贸市场平均价格2014年9月上旬就开始呈现跌势,2015年3月第3周跌至12.16元/公斤,第4周开始连续9周回升15.5%,5月第3周价格为14.05元/公斤,重回14元以上。
从不同地区来看,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猪价均突破14元/公斤,其他地区接近14元。东北、华东、华中地区4月份以来回升幅度较高,分别累计回升21.6%、21.7%和20.3%。从不同省市来看,5月第3周30个省市中有16个省市猪价回升至14元/公斤以上,其中福建、青海、上海、海南等省市超过15元/公斤,广东和浙江猪价接近15元/公斤,生猪价格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受环保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未来这种猪价差距还会继续存在。
生猪价格回升带动养殖效益好转,5月中下旬猪粮比价提高至5.71:1。尽管从总体上看生猪养殖还处于略亏,但部分养殖户已经实现小幅赢利。
供需面改善致猪价“淡季不淡”
猪价“淡季不淡”的主要因素是猪肉供应量显著下降,供需面显著改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猪肉供应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一季度猪肉产量为1557万吨,同比减3.1%。农业部公布2015年1~4月份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累计7401万头,同比减7.7%,其中3、4月份屠宰量同比减幅均在19%以上。因此,尽管二季度是猪肉消费淡季,但供应量的显著下降使得猪价走势与往年显著不同,并且下半年这一趋势有望持续。
二是生产成本提高。主要生产成本中,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均开始回升,推高生猪养殖成本。受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影响,今年以来仔猪供应偏紧,仔猪价格2月底开始持续回升,连续14周回升35.8%,4月份以来持续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水平,最终带动生产端的生猪价格回升,短期内传导到终端消费市场。从不同地区来看,所有地区仔猪价格均回升,其中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仔猪价格累计回升超过40%,尤其是东北地区,累计回升50%以上。仔猪价格的大幅回升表明,受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影响,仔猪供应量已经显著下降,同时表明养殖户普遍看好下半年的生猪市场,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外,玉米价格2月中旬以来开始止跌回升,从2.40元/公斤回升至2.46元/公斤。
生猪供应量下降,养殖成本提高成为价格继续回升的助推力。
下半年猪价仍将震荡回升
预计下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会继续回升,但价格仍会有震荡。
从生猪供应来看,未来生猪存栏有望恢复增加,但出栏将会继续低于上年同期。据农业部4000个监测点监测,生猪存栏连续7个月下降,4月份存栏环比减0.02%,同比减9.4%,受猪价回升刺激,未来生猪存栏有望增加。能繁母猪存栏连续20个月下降,4月份存栏环比减1.7%,同比减14.9%。能繁母猪产能自上年4月份以来降幅明显,将会影响12个月以后的生猪出栏,下半年生猪出栏量预期将会继续低于上年同期,但降幅将会随着补栏增加逐渐趋缓,尤其是四季度,猪价上涨将会刺激生猪存栏的增加。从生产成本来看,未来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预期继续上涨,将会推高下半年的生产成本,支持猪价继续回升。
但下半年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猪肉消费仍然趋于平稳,同时猪肉进口量有可能会继续增加,压制猪价的大幅上涨。1~4月份生猪产品进口量47.3万吨,同比增4.6%,其中猪肉进口量20.4万吨,同比增1.2%。下半年猪价继续回升或将会刺激猪肉进口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猪价的持续回升。
中小养殖者忌盲目扩大养殖规模
对于中小型规模养殖者来说,2015年将会是小幅赢利的一年。面对反弹行情,养殖户应该理性面对,合理安排生产和出栏节奏。
首先,改变“卖跌不卖涨”的心理,理性看待猪价涨跌,适时出栏,及时回笼资金;其次是调整猪群结构,保持养殖规模,适时适度补栏,切忌受市场行情影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第三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做好防疫工作,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是及时关注市场信息,根据政府权威部门发布的生猪、能繁母猪存栏等信息与政策,合理安排生产,抓住市场机会,提高养殖收益。
熬过亏损期转型新方向——
“大学生猪倌”景旭凯的养猪经
本报记者 张艳玲
2009年,在几经权衡后,29岁的景旭凯从四川某省级科研院所辞职,与朋友合伙建起了年出栏2000余头的猪场。科班出身的他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一心当起了“猪倌”。
6年过去,经历了头赚千元的好光景,熬过了头头赔钱的苦日子,眼看着今年猪价逐渐回暖,不少存活下来的猪场正忙着扩大规模,准备大赚一笔时,景旭凯却一头扎进了养殖技术,朝着新的方向出发。
好行情如何成为好光景
2008年,正是猪价涨得厉害的时候,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的景旭凯动了心。他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成都远郊的青白江区着手建起了猪场。
2009年,景旭凯辞职后专心投入到猪场的日常管理中。然而,上一波行情的甜头还没尝到,猪价便开始下行,玉米、豆粕等饲料成本却不断上涨。
为了控制成本,景旭凯找来最新开发的甘薯饲料发酵技术,用甘薯、玉米粉、菜籽粕、盐分别以79.5%、10%、10%、0.5%的比例混合发酵制作甘薯发酵料,希望能降低饲料成本。
让他没想到的是,半个月下来,生猪变得皮红毛亮,甘薯发酵料中富含的有益微生物使生猪的抗病力和生长速度都有所提升。看到效果的景旭凯心里一盘算,若使用甘薯发酵料,每天能节约300元左右的饲料钱,一年下来就能节约十几万元。既定的一个月实验时间还没结束,他就已经决定把甘薯发酵技术用下去,还在养殖场内建起了专门的水泥发酵池。
他说,为了降低生猪染病风险,自己养猪头两年查文献的频率比上学时还高,只要听说有效的办法,他总要试试。一年冬天,与老中医闲聊给了他启发,他开始琢磨将中医的知识用于养殖。他在猪食中加入生姜,促进猪的血液流动,以抵抗冬季湿寒,效果很不错。
猪养得越来越好,猪价也迎来了转机。景旭凯回忆,2010年下半年,猪价开始回暖;2011年,毛猪最高卖到11元,最高时一头猪能赚上千元。这一年,猪场赚了个盆满钵满,纯利润近100万元。
调整猪群结构,减少亏损
2012年,景旭凯团队决定延长产业链,在青白江区尝试开设冷鲜肉专卖店。原本想着,自己养的猪自己卖,两个环节的钱都赚了,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拓展。然而,一年下来,不仅一分钱没赚到,倒亏进去10万元。
总结失败的原因,景旭凯说,一是屠宰环节无法自己掌控,猪肉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目前大型屠宰场专柜销售主要采取合作经营模式,成本低、效率高,相比之下,自己的专卖店没有优势。
每年春节后,随着猪肉消费需求下降,全国生猪价格便会习惯性下跌。然而在2013年节后,景旭凯明显感到这一波全国性的下跌浪潮似乎来得比往年迅猛得多。预料到行情不佳,他开始着手缩小种群,改变养殖方式,以最大限度减损止亏,一年的账算下来总算略有盈余。
让景旭凯没想到的是,这一轮下挫行情还远未到底。2014年开年,生猪价格一路下行,4月份跌至最低点,猪粮比价一度跌至5︰1以下。官方数据显示,纵观2014年,四川全省养猪户仅两周处于全国猪粮比6︰1以上的正常赢利水平,深度亏损期长达13周,约4个月在5.5︰1到5.6︰1之间波动。相比2013年,2014年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仍在持续稳步上升,大部分养殖户持续亏损,大量散养户弃养退出,不少养殖场也被迫关门。
虽然景旭凯尽可能压缩成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养殖场里,但仍然难以扭转深度亏损局面。去年一年,养殖场亏损达40余万元。
向“中小养殖户服务商”转型
景旭凯说,经过几年起起伏伏,他对养殖行业有了新认识,认为未来两种生猪养殖模式将是主流:一是大企业依靠规模优势进行全产业链运营;二是家庭农场不计人工成本,效率高,粪污也好处理。
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景旭凯团队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研发一套实用的生猪养殖体系,为中小养猪场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开发。“养殖场会继续下去,但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提供试验场。”景旭凯表示。
景旭凯说,几年下来,自己对中小养猪场的需求有切身感受,而这正是大企业所欠缺的。“以保健品为例,大企业主要针对饲料企业销售,一旦添加保健品,饲料价格便会上涨,养殖户看不到效果往往不愿意掏钱买贵的。”景旭凯说,如果能开发一些价格便宜并确实有效的保健品,直接向中小养殖户出售,必定有市场。
现在,景旭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母猪繁育能力培养上。“我们一头母猪一般每年可产仔猪10多头,而在加拿大等国家,这一数字在30头以上。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一差距缩小,单位成本将极大降低。”景旭凯表示,对猪场来说,市场价格波动不能控制,但只要不断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才可能一直坚守,而这正是他要帮助猪场做的。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是未知数,但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万一成功了呢!”6年后,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再次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