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目前已经存在风险
近期,猪肉价格持续走高。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的平均价格持续上涨,接近每公斤24元,比今年3月初上涨三成。这已经是猪肉价格连续四个月上涨。于是,很多人笑言,“猪周期”又回来了。一些猪肉养殖户表示,只要栏里有猪,就感觉很幸福。不少养殖户也在积极补栏。
人们该如何看待“猪周期”的再次光临?
在过去长达1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周期里面,不少猪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一些养猪户已经退出了市场。这一方面是价格的原因,另一方面和很多地方环境保护约束力的加强有关。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黄浦江上漂流嘉兴死猪的问题,因环保监督加强,嘉兴有8万农民直接退出了养猪业。有些省份还直接制定了新的养猪规划,规定全省养猪目标不能够超过两千万头存栏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整体供应量的减少。
按照供求规律,价格一旦走高,一些养殖户就想到要补栏。补栏是养殖户一种本能的反应,价格杠杆指挥着他,这时候饲料价格低、成本低、猪肉价格高,而且还有一种看涨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个人会愿意积极地补栏。当然,补栏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是坏事,到今年春节猪肉消费旺季的时候能够增加供给、稳定市场、稳定价格,满足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但是又不得不提醒养殖户,不宜盲目地补栏,因为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现在补栏等到出栏的时候,猪肉价格有可能已经掉下来,所以养殖户一定要有市场风险意识,理性补栏。
强调理性补栏,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内的养猪量;另一方面,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猪肉量也在逐渐增加。据农业部的信息显示,2008年的时候,我国每年只进口几万吨猪肉,而到2014年底我国每年进口猪肉量已达到50多万吨,今年1至6月份已经进口将近30万吨。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猪肉价格尽管半年涨了三成,但在内蒙古等主产区,牛肉、羊肉以及牛羊出栏的价格却下跌了三成,很多地方的牛羊现在出栏都困难,而目前我们国家整个消费的趋势是牛羊肉正逐步替代猪肉。所以说,这次的“猪周期”,目前已经存在风险,再有半年时间,猪肉的价格可能就会回稳。所以,强调养殖户不要盲目补栏,由于我们进口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家对于消费偏好的改变,此次周期可能不像以前那样持续较长时间。
“猪周期”为何频现?按照市场自发调节规律,价格高的时候,大家都来补栏,扩大养殖规模,等到出栏的时候,量太多了,价格又掉下去,养殖户支撑不下来,于是纷纷退出养猪行业,这样“猪周期”就会循环往复。
当然,尽管这是市场自身调节的结果,有周期性地波动,但是现在的周期波动不会出现前几年的暴涨暴跌。将来的“猪周期”,有波动,但是波动会相对比较平缓。因为我们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将三大产业融合。宰猪的、养猪的、搞猪肉销售的,必须要一条龙,要产业化发展,形成稳定地生产、稳定地流通、稳定地消费,这个要靠市场不断地发展,也要靠政府层面进行调控,政府在前十年对猪肉价格的调控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和信息量的日益发达,猪肉价格调控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已经越来越成熟。比如,此轮“猪周期”的到来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引起市场的波动了。
同时,调控“猪周期”,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把几家大的龙头屠宰场作为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另一方面,国家和农户签订定期供应合同,稳定生产。此外,还有固定的家庭农场或者家庭牧场。三位一体形成了稳定供应,就不容易形成明显的“猪周期”。
还有一点可以做大做好的就是发展农产品配送。农产品配送不一定全是猪肉,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减少中间商,不仅可以稳定整个市场的供应,还能引导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稳定价格,在质量方面也多了一道屏障。所以将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整个“猪周期”的大幅波动,是可以缓和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