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去库存切勿“饮鸩止渴”
随近三年临储玉米收购力度持续加大,我国进入玉米高库存时代,尤其今年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玉米饲料及深加工消费需求普遍下滑,更加剧临储玉米去库存压力,市场中关于临储收购价格下调甚至玉米临储收购取消的传闻此消彼长。近期国内某大粮商组织召开关于玉米临储收购的座谈会,参会人员涵盖了相关部委领导及市场影响力较大的某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士,而从该次会议流出关于新季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面临大幅下调的消息,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这从本周玉米期货价格大幅下跌也有所体现。
虽然目前我国面临了历史空前的去库存压力,但玉米作为三大主粮品种之一,其重要性决定了对玉米品种及市场的任何调整都必须优先遵循一条原则——不违背粮食安全的底线。早在今年年初的相关会议精神已经明确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活动会继续执行,这也是广大粮农能够安心种植玉米的根基,尤其近两年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产区兴起大批玉米种植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前期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一旦临储收购价格下调甚至取消临储收购,那么这些投入大量成本的新型合作社无疑将是遭受损失最大的群体,有违国家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的初衷。即便不考虑新兴的农村合作社,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大环境下,农民种粮成本也在逐年挺高,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东北产区农户种植玉米成本均在10000元/公顷以上,同比大幅上涨1000-2000元/公顷,在种粮成本逐年上涨的压力下,农民仍在坚定玉米种植的最大支撑力量就是来自政府的托市收购,一但临储收购价格下调,农民种植收益将受到重大冲击。此外,今年新玉米播种后各地产区普遍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尤其受旱严重的辽宁产区减产预期已很明显,天灾或不至农民收益整体受损,但在天灾同时国家政策面再来“当头一棒”则后果可想而知。
玉米种植是我国广大东北、华北等主产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玉米种植收益持续上升,产区农户种植玉米积极性获得提振,才使玉米产量稳定上升得以实现,也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安定繁荣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玉米市场不能稳定发展甚至出现波动,抑或政策调控思路转向,影响的将不只是粮食安全,伤的将是农民的心,更会影响整体农村经济社会安定发展。
国家玉米高库确实亟待释放,国家考虑解决高库存问题无可厚非,但“治病”要“治标治本”,导致目前高库存的根源并不在于临储收购价格过高,而是下游消费环境太差,在不解决下游消费问题的前提下,单纯下调临储收购价无法真正解决高库存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控制进口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规模、推广燃料乙醇生产使用、加大南方饲料企业拍买临储玉米的运输补贴来刺激南方企业使用临储玉米需求才是能够持续有效化解玉米高库存的有效途径。对于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的进口,更多应该是在国内供应出现偏紧时使用的补充手段,虽然进口粮食价格优势明显,但保护民族农业发展和稳定必须优先考虑,进口量则必须以适度及不影响国内市场稳定运行为前提。而推广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去玉米库存,同时也符合国家油品升级及环保要求,此外,燃料乙醇生产的副产品优质DDGS可用于饲料生产,可减少进口DDGS及进口大豆的使用,也利于控制转基因大豆进口,不可否认,目前进口大豆流向食用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通过扩大消费渠道的途径来消化既有库存的同时,如何稳定和控制国内玉米生产、供应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近几年玉米种植收益持续增加,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产量持续增长,适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已是必然,但这需与舆论导向密切配合,要通过舆论引导让广大农户明确国家未来对玉米品种种植结构的调整思路,有效引导农户向新的品种种植转移。
此外,关于临储收购活动是否应该延续一直广受争议,临储收购虽然有效刺激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但确实也客观上加剧了国内玉米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未来玉米价格市场化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调控方向。但调控须经循序渐进的过程,调控幅度太大、步调太快,粮农未及适应,将会对农民种粮信心及种植收益形成严重打击,不利于玉米生产稳定,而目前我国玉米大库存是建立于连年的丰收增产基础上,如果调控幅度过大,一旦出现因灾减产年景,则国内市场出现丰转欠情况,也会导致措手不及,不利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如何引导农户正确看待玉米价格市场化的必要性并去积极适应玉米市场定价及如何稳步推进调控进程应是后期国家调控和引导的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玉米这样一个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主粮品种,政策调整必须慎之又慎,面对当前国家玉米大库存现状,控制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实施南方运输补贴提振南方企业使用临储玉米、扩大推广燃料乙醇生产使用才能安全有效地去库存的有效方法。而放眼长远,国家综合布局、稳步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向其他品种种植转移、引导玉米价格市场化则是不可避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