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效益下滑 多条出路减损

21.10.2015  03:25

        编者按:眼下,我国秋粮产区的玉米进入批量上市期。受国际玉米价格低廉、国内玉米供应充足等因素影响,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低迷,种植效益缩水。而新玉米的上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农民售粮、增收都面临挑战。在此种背景下,如何顺畅售粮、如何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保证种粮效益,是种粮农民、粮食经销商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河北成安县季垒农场“一降一提”保证种地效益  

  机械化降成本烘干卖提价格  

  武成军本报记者程鸿飞  

  10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今年河北麦收第一镰开镰地——成安县季垒农场,六辆玉米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4台脱粒机将刚收获的玉米棒子脱粒送进烘干机,另一头被烘干的玉米不断涌出。该农场负责人李波介绍说,幸亏农场采取的是全程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种地成本。

  

  全程机械化,把种地成本降下来  

  季垒农场始建于2013年,拥有5000多亩农田,播种机、收割机、打药机等机器20余台,玉米和小麦从播种、打药、施肥、收割到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要发展农业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是首要问题。李波在土地流转上探索了一套办法。刚开始他按照每亩8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过来,现在每亩每年最少给农户800元,然后根据粮食产量再给农民进行分红。这样使农场的发展与农民的利益绑在了一起,既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实现了农民增收。  

  在粮食种植上,季垒农场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发展,仅在成安县北阳村和徐村两个村就流转土地3000多亩,占两个村全部耕地的1/3。当得知这个拥有5000多亩地的农场只有8个人在管理而感到不可思议时,李波告诉记者,农场不仅在播种和收割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而且在浇地、施肥和打药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为实现节约用水和控制成本,季垒农场采用了自走式喷灌机浇地。如果用传统人工浇地每天只能浇7亩地,并且大部分水都渗到深层土壤,造成水资源浪费,而采用喷灌机浇地,每台每天可浇地30多亩。据测算,用喷灌机浇地,每亩地每次少支出30元以上,效率却比传统浇地方式提高了4倍,用水量仅需传统方式浇地用水量的1/4。为了实现农技、农艺和农机有机融合,季垒农场招聘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该县农业局也安排农技人员随时到农场进行农技指导,做好玉米生长期间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玉米烘干卖给养殖场,每斤能多卖几分钱  

  采访中,记者被农场里正在作业的两套10多米高的机器吸引。李波说,这两套粮食烘干机享受完农机补贴后还要将近100万元,一天就能烘干玉米200吨,相当于近400亩的玉米产量。  

  为何在粮食烘干上下这么大的本儿?李波解释,按照传统的粮食晾晒方法,100亩玉米最少需要1亩地作晾晒场,农场5000亩地的玉米最少也得50亩地用来晾晒,太浪费土地了,并且成本也太高。同时,用传统方法晾晒玉米,不仅湿度大,而且霉变率也高。农民们用传统的办法晾晒出来的玉米湿度基本上都是17%左右,而通过烘干机烘干的玉米,全部保持在13%的湿度。  

  由于烘干的玉米霉变率低,黄曲霉素含量远低于传统晾晒的玉米,所以农场的玉米备受各大养殖场和饲料公司的欢迎,他们纷纷找到农场以每斤高出市场价几分钱的价格收购,玉米销路并不发愁。

  

  筹建大棚和牛场,把循环农业的链条接起来  

  李波说,今年玉米价格比往年同期都偏低很多,比去年每斤低了两三毛钱,平均一亩地就比去年少收了250多元,种地的利润被压缩,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种地,很有可能就已经没有啥利润了。所以只能走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的路子,降低浇水、施肥、打药、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通过烘干,减少玉米霉变率,提高销售价格,这一降一提增加种地收入,才能从土地里要更多的效益。

  

  “国家鼓励规模化种植是好的,只有这样才有竞争力。”谈到以后的发展,李波将自己的农场定位为生态农业,30个蔬菜大棚和牛场正在准备修建,建成后,农场将形成粮食种植、牛场、沼气、无公害蔬菜种植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循环发展。 

  

  10月15日上午,站在流转的100亩土地的地头,看着小麦“两深一浅”播种机驶过,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李龙庄村农民李国民高兴不起来:“咱棒子种得多,没地方存,前几天不到0.76元/斤卖了大约两万斤,算了算刚刚够本。这几天价格开始抬头了,现在到0.82元/斤了,俺就想把剩下的存起来,等价格涨起来再卖。

  

  农民盘算着改种新品种  

  东明县是产粮大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80万亩以上。把粮食存起来,等价格涨起来再卖是当地农民的普遍想法。马头镇鲍庄村62岁的农民安待奎说:“估摸着还能涨吧,俺这5亩棒子还是晒干了存起来,等着价好点儿再卖吧。

  

  “听说种青贮玉米不错,一亩地连秆带穗1000块钱包出去,稳稳当当挣钱。”安待奎说。

  

  “你这个可不一定保险,咱这块儿没有大养殖场,咱一家就三亩五亩的,人家不会来跟咱谈。我打听着成武县有家种黑玉米的,虽然产量低点,但一斤能卖好几块,俺准备抽空过去看看。”另一位农民说。

  

  东明县麦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说:“咱也有发展青贮玉米的想法,也想引进新品种试试,但这些都得谨慎。发展青贮玉米,一定要与大型养殖场签下订单,再选择适合青贮的品种。发展黑玉米,也要与深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联系好。

  

  发展玉米深加工提上合作社的“议程

  

  马国兴说:“对于合作社来说,抱起团来发展玉米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和品牌增值,这样更有保障。”“麦丰”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多户,经营土地2.6万亩。通过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承担培育良种任务,建立面粉加工厂等措施,实现了社员种植的小麦全部订单回收,社员种麦收入平均比一般农户每斤高出1毛多钱。

  

  “合作社加工出来的优质面粉、富硒面条等产品,实现了大幅的加工增值。下一步,咱就打算把这一模式复制到玉米上,探索饲料等玉米深加工方向。”马国兴说。

  

  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作物所所长张正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积极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今后,双方将在继续深入开展小麦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在玉米方面进行合作。

  

  玉米与其他作物套种显出优势

  

  记者发现,在东明,玉米与西瓜套种已经比较普遍了。李国民的10多亩地麦收后种上了玉米和西瓜。他说:“西瓜价格今年一般,不过每亩纯收入还是在2000元左右,有账可算。

  

  然而,玉米与西瓜套种也存在用工多、难以推广机械化等难题,不适合规模化种植户发展。“可以发展玉米与花生或者大豆套种,实现粮油均衡增产。”张正说。

  

  今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就提出,“在黄淮海区域大力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山东省农科院经过6年的生产试验,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已基本成熟,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多收三四百斤花生”,且农机农艺基本配套,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基础。

  

  张正介绍,发展玉米与花生套种,高肥力地块适宜选“玉米∶花生=2∶4模式”,中肥力地块适宜选“3∶4模式”;密度为每亩玉米4000株+花生6400~7600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实现“稳粮增油”,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同时,禾本科与豆科轮作还具有改良土壤、降低病害等作用。

  

河南粮农多方寻出路

  

  调整结构成大户生产计划“首选

  

  范亚旭本报记者张培奇

  

  目前,河南省新季玉米大量上市,价格较为低迷,农民持粮观望的不在少数,也有些脑子活的大户靠着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了土地效益。

  

  玉米收成不错,整体收益还算平稳

  

  在沈丘县周营乡王寨村粮食收购点,粮食收购商也不敢多收。“去年新玉米上市时1斤价格大都在1块1毛钱到1块2毛钱之间。今年下跌到8毛,就这样的价格还难以出手。”村民徐山城说。

  

  “虽然今年玉米价格走势偏低,但收成还不错,我种了10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1450斤左右,按现在市价7毛5左右算,整体收益平稳。不过,我的玉米都在囤着,想着等价格回升或稍高点再卖。”临颍县少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少强做出决定。

  

  玉米秸秆卖钱,“贴补”种植收益

  

  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减少玉米收入损失,打起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的主意。在沈丘县老城镇,农民通过把秸秆销售到沈丘县槐山羊养殖公司来增加一部分收入。“槐山羊养殖业帮助消化全镇两成以上的农作物秸秆,不但使更多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还实现了农业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禁烧难度降低的‘多赢’。”老城镇相关负责人说。

  

  “10多亩玉米光玉米芯就有4000多斤,以前都是当废物烧掉,没想到今年成了宝贝,1斤玉米芯0.2元很多人还争着要。”10月10日,在汝南县板店乡冯屯村一个晒场内,正在往三轮车上装玉米芯的张守清说,他刚刚把玉米芯卖了,额外收入了800多元。

  

  适时转型,多元化经营尝甜头

  

  面对市场不景气,沈丘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引导农民主动应对,遏制玉米价格下滑。莲池镇通过发展蔬菜、西瓜、葡萄等高效种植业,来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今年全镇减少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5600多亩,种植结构调整扩大到8800多亩,对于部分农户来说,种玉米的损失通过种各类瓜果蔬菜进行了弥补。”莲池镇分管农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真幸运,我承包的百十亩地,今年调整了50多亩种西瓜和大豆,感觉收成还不错。”临颍县杜曲镇的承包户杨喜泉说,等等看,遇上玉米价格好就立马卖,计划以后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多种些西瓜、葡萄等经济作物。

  

  在汝南县板店乡魏岭村千亩黄金梨基地,种植户迎来了丰收年。魏岭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永红介绍,1亩黄金梨产量4000~6000斤,按每斤平均3元算,每亩可卖1万多元,除去成本净赚8000多元,是种粮食收入的8倍多。

  

  社旗县唐庄乡邢庄村的盛康家庭农场主戚秋阳决定,今年玉米丰收后转型。“现在地里种的小麦,一多半都是种子粮,已经和方程县签订了合同,到时候会高出市场价收购。”戚秋阳说,去年玉米遇到大旱粮食大面积减产,教训是升级改造农田,提高抗灾能力;今年粮食遭遇“价低”、“卖难”,教训就是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才能稳定增收。(摘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