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标准倒逼 山东造纸业治污中找到转型升级路
新华网济南6月8日电(记者 徐金鹏 陈灏 席敏)水污染是造纸产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记者近期在造纸大省山东调研发现,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山东造纸业摆脱了脏、乱、散的局面,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的领军者,实现环保与转型升级的双赢。
环保高标准倒逼造纸业减排
以秸秆制浆造纸的泉林纸业地处山东高唐县。5月,行走在泉林纸业的污水涵养湿地,水流清澈见底,成群结队的锦鲤在水草间穿梭,不时有水鸟从芦苇丛中惊起。这片湿地是泉林纸业废水处理的最后一道关口,从湿地淌出的清水水质已符合国家和山东省标准。
这样的景象,20年前却难以见到。“一家企业污染一条河。”山东省造纸行业协会理事长王泽风说,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造纸厂超过1000家,产能普遍只有三五万吨。生产麦草浆的高污染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外排,导致河流黑水泛滥,臭不可闻,很多条河流鱼虾死绝。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东加大对造纸行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倒逼纸企加大环保投入。同一时期,山东大规模关闭污染较大的小造纸、小草浆企业,发展废纸浆和商品木浆。
2003年,山东省率先发布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启动以环境标准倒逼“两高”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这一标准采取逐步加严的办法,到2010年全省所有企业执行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即COD(化学需氧量)重点保护区执行60mg/L、一般保护区执行100mg/L,远远严于原国家标准。
王泽风说,环保标准提高产生两大效果:一方面,以晨鸣、华泰、太阳、泉林等为代表的大型造纸企业纷纷加大在环保设施上的投入,污水处理标准远高于同行业企业;另一方面,大批排放不达标、管理水平低的中小企业被关停,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山东省造纸企业数量从1000多家减少至不足300家,造纸企业平均规模为8.7万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
治污中找到转型升级路
环保高标准的步步紧逼之下,山东省一大批造纸企业倒下,也有一批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日益收紧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由此生机勃发。
国内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商华泰纸业1999年从德国引入第一条新闻纸生产线,当时接近5亿元的成本,对华泰纸业是不小的投入。华泰纸业总工程师张凤山说:“当时考虑的因素是这套设备使用废纸制浆,排放COD浓度低而且耗水少,能很大程度减轻原料和环保压力。”事实证明,新设备环保效果好,经济效益同样出色。随后,华泰集团又斥巨资引进三条生产线,一举奠定国内新闻纸“龙头老大”的地位。
“以前做环保是负担,现在做环保挣钱。”泉林纸业副总经理贾明昊说,泉林纸业通过自主创新,不仅成功解决秸秆制浆和造纸的污染问题,还从中找到“变废为宝”的新商机。
“我们改进了蒸煮工艺,提取秸秆纤维素的同时,对秸秆木质素进行磺化降解,产生黄腐酸肥料,使传统制浆‘黑液’有了更高的利用价值。”贾明昊介绍,2.5吨秸秆生产1吨纸浆,同时产生1.5吨黄腐酸肥料。“去年我们100亿元的销售额中,肥料占了20多亿元。”他说,即便没有环保标准,泉林如今也舍不得把“黑液”直接排放掉。
由于环保效果突出,泉林吸引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注意。计划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建厂,实施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泉林模式”跨国复制。
在企业为适应环保政策的转型升级中,山东省一跃成为我国造纸第一强省,纸和纸板年产量占全国15%以上,经济效益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但COD排放量仅占全国行业的5%左右。2013年,山东造纸业COD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约80%,万元产值COD排放强度和平均取水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