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环保部门要善于使用现代手段——重大问题不缺位 关键时刻不失位

05.06.2015  18:11
  6月1日,首届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在济南召开。来自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领域的各界人士,围绕“互联网+”时代环境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与媒体如何良性互动、环保部门与网络名人如何取得共识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报撷取部分代表性观点,形成“说环保”组稿,以飨读者。   6月1日,济南天气分外“热情”,而参加在这里举办的首届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的嘉宾们更是热议连连,其中不少观点颇有启发性。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 善用互联网和新媒体     信息公开要与公众互动;通过网络说明白PX、垃圾焚烧、核电等问题   山东等地的政务微博就发挥了新媒体专门平台特有的互动迅捷、态度亲民的优势,倾听民意、化解危机,使得微博问政成为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山东召开首届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   当前,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保是网上报道最多、讨论最热烈、关注度最高的几个领域之一。互联网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也使得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更加多元自主和开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无处不在,参与不处不在,监督也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沟通。以阳光的心态及时、全面公开信息,包括环境监管信息等等,能够公开的全部要上网公开;同时这种公开不是单向的,而是与公众互动,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与公众平等沟通;公开信息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既要说成绩,也要提问题。   各级环保部门要善于使用现代手段,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让群众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让我们了解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才能使环保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明显,更切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位,要更及时地更新,做到更通俗易懂,特别是对公众普遍担忧的PX、垃圾焚烧、核电等问题,都要通过网络讲清楚、说明白。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波——鼓励公众监督   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的效果依然要接受公众监督   笼统讲环境保护,大概没人反对。但一旦涉及具体层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认识就不一致了,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所以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环保工作,实际是发展中地区的环保工作。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在环境保护的同时,污染物排放的新增压力很大;二是中国的东中部人口密度、企业布局密度很高,单位国土面积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很大,即就个体而言,我们同样的努力,却换不来同样的环境成效。因此我们不得不要走出一条发展中地区环境保护的推进策略、推进举措的一条新的途径,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如何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发展中地区必须破解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我认为这样一种融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探索发展中地区环境保护新工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深刻认识到,公众的环境需求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动力,就要鼓励公众监督。只要是实事求是的监督,就鼓励大家做。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的效果依然要接受公众监督。    知名评论员、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环保一定是“从我做起   要社会共治,希望多创造一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谋、共生的案例   有首歌叫《月亮惹的祸》,唱到“都是你的错”,现在环保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从老百姓来讲,你天天骂雾霾,其中有些天天开着“大奔”,你也不能说开着“大奔”就没有资格骂雾霾。但是中国的环境现实是,人均环境资源相当有限;我们的企业大量还处在全世界产业链的底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这种困局正在打破,但远未走出。环保不能是乌托邦,不是一帮人坐在一起唱高调、浪漫主义情诗,也不是现实主义充满批判的小说。我们的抱怨难道不是都有点儿多吗?环保一定是从我做起。一边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一边批评政府在雾霾治理上的问题;不是说这样就没有批评的权利,而是如果自己再践行就更好了。   为什么PX在日本、韩国是非常融洽的存在?执法公开的问题、决策程序的问题、接受监督的问题、依法立项的问题。另外,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偏重于简单的经济化的模式,而不是社会共治。治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成多方共赢,企业、公民想过好日子,抱怨每天吃着红烧肉就雾霾的生活,如果没有雾霾,你吃窝头干吗?要同发展成为朋友,希望我们各级部门多创造一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谋、共生的案例。    免费午餐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从“地下排污”开始的关注   山东环境的开放和交流只会做得更好   和山东环保现在的交流、共识起源于2013年的“地下排污”事件。后来,南方周末的记者找我,说:我们关注的是地下水有问题,说实话,我们到现在没有发现排污的证据。   2013年春节,我收到一条微博,很多人@我,说在上海投资的一个人,去潍坊市一个公司做投资,然后他发现有很多企业把污水直接排到地下。然后我就转发了这条微博,我没有确定,只是询问。山东环境的开放和交流只会做得更好,以后我也会更多地关切和支持山东的环保工作。     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604/Articel10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