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现场会典型材料

15.10.2014  17:35

 

行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科技促发展  以精细促提高  以人文促民生
努力建设“洁、靓、谐”省会首善之区

济南市历下区城市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济南历下区城管局全面贯彻“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指导思想,以科技促发展、以精细促提高、以人文促民生,强力推进“三大环卫”建设,全面建设“洁、靓、谐”省会首善之区,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十佳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公厕建设管理模范奖、全国环卫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山东省城建行业规范管理标兵单位、泉城先锋基层党组织、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自城管局成立以来,环卫保洁工作已连续55个月在全市保持第一,12345服务热线工作连续45个月保持第一,渣土管理33个月取得全市第一。
一、依靠科技力量,努力打造科技环卫
一是引进先进设备,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大力推行“机扫进社区、进街巷”,购置各类机扫车、垃圾清运车300余辆,全面提升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特别是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科技水平的美国坦能机扫车和德国凯驰车,可有效清扫PM2.5,专门清洗繁华旅游景点、商贸区,以及开放式小区、街巷等重要区域。率先引进两台“雾炮”车,可喷射60米至80米远水雾,有效防止工地施工扬尘,扬尘抑制率达99%以上。按照“工地扬尘全监控、车辆全冲洗、裸露全覆盖、保洁全方位”等“十全”工作方法,全面推进扬尘及渣土专项治理。目前,我区主次干道机扫率、道路冲刷作业率、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均达到了100%。可实施机械化作业的老城区人行道、背街小巷、开放式小区的作业覆盖率达90%,形成了大型车辆集中调配、小型车辆协同作战的机械化联合作业格局,切实减轻了一线保洁员劳动强度。
二是升级热线服务功能,实现日常管理考核智能化。首先,以数字化城管为龙头,利用电子监控、物联网、3G无线网络传输、区电子防控系统,稳步推进城管智能化平台建设。集成了全区6000余个视频监控点,对道路不洁、渣土撒漏等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度处理。对管理人员、作业车辆、各类设施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各类考核结果实现了自动生成,达到了公平、公正、快速的要求。同时,探索建立便民服务系统和居民非紧急救助系统,如公厕查找、便民摊点查找、政策咨询、弱势群体救助等功能逐步完善,积极为辖区内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其次,全面提升热线服务功能,无论职责范围与否,凡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进行妥善处理,做到了凡事先处理、再协调、后规范,切实降低了投诉率,提高了群众满意率。今年,历下区12345热线受理中心顺利通过山东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验收,在全省率先步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二、全面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标准,努力打造精细环卫
        制定了城市管理工作达到无垃圾死角、无设施破损、无道路坑洼等“36个无”标准。从市容市貌、基础设施、特殊天气保障等方面入手,实施全方位、全时段精细化管理。
一是延伸保洁范围,实现作业标准精细化。首先,坚持“横到边、纵到天”的保洁理念,不断将环卫服务工作最大限度的延伸,形成上天入地式的作业模式,无论是主次道路、花坛绿地、支路街巷、庭院楼道等平面区域,还是树枝、屋顶等立面区域,凡是视野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全部纳入保洁范围,把道路按照家里的客厅来打扫,做到空间上无死角、时间上无盲点、细节上无疏漏。其次,针对各类区域的保洁特点,自制18种小工具,如小铲子、小刷子、小钩子、小棍子、小夹子等,以“十八般兵器”应对各类保洁问题,无论是人行道的污渍、积土、地面小广告,还是主次道路隔离墩底部排水孔积存的污物,缠挂在树枝上的塑料袋等污染绝不放过,彻底清理,从细微处彰显历下环卫贴心服务。
二是创新考核办法,实现日常考核精细化。首先,制定出台了《环卫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督绩效考核实施管理办法》,将环卫保洁网格化管理与城管数字化监督机制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城市保洁水平,又提高了对环卫管理问题的发现与处理效率;其次,创新采用“一点四计量”的保洁考核办法,将原先单一的快车道尘土计量变为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花坛绿地内污物件数分别计量,要求可水冲道路的快车道每10平方米污物总重不超过10克、慢车道不超过15克、人行道不超过20克,花坛绿地污物不超过2件,突出无盲点标准,实现了检查考核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用克、件、分钟来衡量保洁质量和保洁效率。
        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打造人文环卫
牢固确立民生理念,关注民生,立足民生,服务民生,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实现环卫设施服务智能化。自主投资2.7亿元,建成了历下区生活废弃物转运处理中心。工程占地87亩,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日转运垃圾能力近2000吨。它主要采用计算机中央控制、自动压缩、全程密闭、生物除臭、粉尘自动收集处置技术。中转站内见不到垃圾,基本闻不到臭味。投入使用后,我区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市区内小型垃圾中转站,实现生活垃圾随产、随清、随运,垃圾处理不滞留、不过夜、不扰民,不污染。既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又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实现一举多赢。
2012年6月,我区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城区。区财政设立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基金,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工作中,我们成立了由300余名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长期负责垃圾分类日常监督指导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试点居委会、楼长按照分类比例每月进行奖励,对试点社区居民实行累计积分制奖励措施,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积极性,并通过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机关、进商场、进家庭“六进”活动,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引向深入,目前,各试点的生活垃圾分类率平均达到60%以上。
二是大力开展“公厕革命”,实现环卫设施服务贴心化。大力开展“公厕革命”,突出生态、绿色、环保,近两年新建公厕120余座,有效解决了市民入厕难问题,“公厕革命”具有五个特点:
1、见缝插针化。为切实解决公厕选址难问题,我们与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全面联手,广泛发动群众,实行考核奖励机制,见缝插针的组织建设选点工作,对条件允许的地点进行固定公厕建设,条件不允许的建设移动公厕,能建设多个蹲位的,保证建设到位,不能建设多个蹲位的,建设一到两个蹲位,最大限度的优化公厕布局,增加公厕数量。
2、生态无臭化。新建公厕均为生态绿色环保公厕,并对城区内具备改造条件的旧公厕全面进行无臭化改造,全部采用飘香技术,以怡人的清新气味替代原始公厕的异味,以先进的微生物技术颠覆传统的清掏,实现了公厕“无臭化”,彻底改变百姓对公厕“脏、乱、臭”的老印象。
3、功能人性化。公厕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人性化:在公厕建设工作中,既充分考虑了男女厕位比例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并设置了适合儿童使用的便器及相对较矮洗手池;暂时安全放置婴儿和为婴儿更换尿布的整理台;设置防滑地面和无障碍通道等,使内部设施更具人性化。
4、管理科学化。在每处公厕附近的主次道路上设置标示醒目的公厕指示牌,使公厕更加方便易找。配置专职公厕保洁员,着装整洁并及时清理厕内卫生,保持厕内外干净整洁,无异味。以高质量的保洁管理,为市民如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打造历下公厕管理的服务品牌。
5、景观和谐化。兼顾周边环境,进行和谐建设,力争“一厕一景”:根据实地状况设计建筑体量和外型,使公厕外形设计既实用美观,又因地制宜,“一厕一景”从而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目标。我们将种植花草植被覆盖在公厕外墙和顶部,建成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的立体式绿色环保公厕。功能上是方便市民的公厕,外观上又是一处人文绿化景观,将历下公厕打造成体现城市品位和环保理念的一张新名片。在去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环卫设施(公厕)建设管理研讨会”上,我区的生态公厕受到了全国同行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授予“全国公厕建设管理模范奖”。
三是从群众需求入手,实现环卫服务主动化。首先,结合一线保洁员分布广泛的特点,为全区2000余名一线保洁员配备了便民服务包,内置交通图、小药瓶、小纱布、小药贴、小药饮等生活服务用品,可主动为出行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道路指示、危机救助等便利服务,这一举措已成为历下环卫服务的一大亮点,受到了全区居民群众和全国各地游客的一致赞扬。其次,制作发放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公开各个辖区环境卫生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服务内容,从而拉近了百姓与环卫部门的距离,畅通了群众反映环卫问题的渠道,对主动发现、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倡导“主动上门、微笑服务”,开展“环卫进楼道、进家庭”活动,将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延伸,定期保洁辖区内的开放式小区楼道,清理楼道内的小广告、杂物等,擦拭楼道扶手、楼道窗等,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组织人员主动上门,为区域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居民提供义务帮助和服务,实现环卫服务主动化。
        四是大力开展关爱工程,实现保洁员“城市梦”。连续四年为一线保洁员办好“十件实事”,比如:为其购买“五险一金”,对超龄人员设置专项账户,使保洁员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每年为其月工资增长100元;每人每月5斤鸡蛋;为全体保洁员提供免费早餐;提供带薪休假;逐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年满60岁以上的保洁员过生日;为全体保洁员开辟医疗“绿色通道”,提供门诊优惠便利;对供养大学生的保洁员家庭每月发放300元助学金;在春节、中秋等节日为其每人发放500元过节费,夏季发放降温补助500元,冬季发放取暖补助400元等。我们为一线保洁员新建改建保洁员公寓80余处,彻底改善一线保洁员居住条件。在保洁员住房建设、改造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因地制宜,由办事处负责找建设土地,集中新建;二是腾笼换鸟,将辖区取消的垃圾转运站改建成保洁员住房;三是对原有保洁员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公寓内家具家电厨卫等一应俱全,洗澡间、洗漱间、厨房、活动室等全部配套,有的还有暖气,环卫工人拎包即可入住。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一线保洁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一线保洁员感觉到自己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提升环卫保洁员的荣誉感,努力实现一线环卫保洁员的“城市梦”。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环卫职工权益保障工作

青岛市市南区城市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青岛市市南区城市管理局下属的环卫清洁总公司为区属企业,现有干部职工1500余人,其中:正式工148人,临时工1360余人。主要任务:一是负责辖区698条道路(面积556.77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二是负责辖区内每日600余吨生活垃圾(含餐厨垃圾、装修和大件垃圾)的收集运输;三是负责辖区91座公厕和12座垃圾转运站的保洁管理督导工作。近年来,区城管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环卫职工权益保障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环卫职工队伍建设,有力激发调动环卫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圆满完成了抗击浒苔、抵御台风、创城迎检等各项重大保障任务,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山东省城建行业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50多项荣誉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资金,全面提高环卫职工工资待遇
2012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区城管局将所有保洁人员工资从每月每人800元提高到1500元。在此基础上,工资标准实行差异化,针对岗位、工作强度、作业时间的不同,设定具体工资标准:例如:垃圾收运夜间跟车作业人员工资每月每人1600元,大件(装修)垃圾清运人员工资每月每人1700元。每年5-10月旅游旺季,适时增加工人工资,极大地调动了环卫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二、想方设法,全面启动环卫职工保险缴纳工作
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卫临时工老有所养的问题,根据保险法规政策,2012年8月开始  ,对男60岁、女50岁以下符合缴纳社会保险条件的811名环卫职工,全部缴纳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累计缴纳金额1300余万元。对超过60岁且不满65岁,不符合缴纳社会保险的264人,为其缴纳最高赔付额度50万元的意外伤害商业险,累计缴纳金额340余万元。
三、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环卫职工吃住行问题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物价高,城区改造后过去的平房(团结房)基本没有,因房租高,环卫职工很难租到合适的住房。我们想职工之所想,根据实际需要为广大职工提供生活便利。
一是提供宿舍和发放住房补贴两种形式,改善环卫职工居住条件。协调房产部门,提供职工宿舍16处,解决了近100名环卫职工的住宿问题,对租房的一线职工,给予每月每人400元的住房补贴。
二是为环卫职工提供爱心早餐和餐食补助。联系爱心企业,为职工提供定点供餐,让早起工作的职工能够吃上热乎乎的稀饭、油条。同时,还通过发放每天每人20元的餐食补贴,解决一线保洁员的吃饭问题。
三是关心环卫职工子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解决外地环卫职工适龄子女50余人的入学入托问题,对子女考上大学的环卫职工,依据不同的情况分别每人给予3000元-5000元的奖励。同时,每年组织外来环卫职工子女开展夏令营活动,有力激发了环卫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四、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环卫职工其他保障
一是严格“合同、协议”制度。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811名符合法定年龄条件的环卫职工(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与264名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签订“雇佣协议”,维护环卫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严格薪金标准。执行环卫职工享有带薪年假待遇规定,对节假日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按国家规定给予2倍至3倍工资的加班补贴。
三是关心环卫职工身心健康。每年都要组织所有环卫职工免费体检,特别对女职工,根据情况组织妇科体检等专项检查。
四是建立环卫职工风险保障机制。设立“困难环卫职工救助基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捐助,用于工伤或患重病住院治疗且家庭特别困难的环卫职工的补助,仅2014年就累计出资7万余元,帮助困难职工30余人。
五是组织开展关爱环卫工活动。与新闻媒体联合组织开展关爱环卫工社会公益活动,为一线保洁人员提供“休息点”40余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团体、公司企业捐助,为环卫工人提供了遮阳帽、水壶、饭盒等生活用品。
六是加强劳动保护。每年定期发放工作服、雨衣、手套、口罩等劳保物品,在全体保洁人员服装上加装警示反光条,提高工人凌晨和夜间工作的安全性。夏季高温季节,按时发放风油精、矿泉水、绿豆等防暑物品和高温补贴。
七是重视做好环卫工思想工作。把对环卫工的关怀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上,每年通过开展新春茶话会、职工代表座谈会、庆祝环卫工人节等活动,听取他们的心声,慰问广大环卫工。定期组织环卫工免费看电影、游览著名旅游景点、开展体育比赛和文艺等活动,增强环卫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实施“五化”工作法
不断擦亮威海城市环卫品牌

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依托环卫数字化信息平台,以规范化管理为主线,以“五化”工作法为载体,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授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卫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城建行业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安康杯”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推行“网格化”模式,夯实环卫精细作业基础
为细化责任,明确分工,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一是将城区划分为265个作业网格,其中,110条主次干道400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划为180个网格,公厕44个,垃圾清运21个,垃圾桶清擦20个,每个网格制定明确的作业标准。二是根据责任分工,从一把手到一线工人划分成5个层面的网络体系,并建立责任到人的管理台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三是以网格化为依托,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模式,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 
二、加强“制度化”建设,构建环卫规范管理体系
一是建成环卫标准化体系。2003年,我局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进行了换版;2013年,在全国环卫行业中,首家一次性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认证,构建起完善的环卫标准化体系。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结合“三体系”认证,修改完善了27万字的《管理制度汇编》、8万字的《管理手册》、19个程序文件等,共300多个体系文件,保证了制度的完备性、针对性和连续性,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了市区卫生检查、局生产考核、队专项考核、管理员日考核、年度综合考评以及城管案件、环卫热线6个层级的日常考核管理体系,考核内容涉及环境卫生、行政业务、精神文明、设备管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机关规范管理7个层面。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局领导每周不定期抽查,部门每月2次观摩学习,队长、管理员每天跟班考核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底评先选优挂钩。
三、采取“标准化”作业,规范环卫精细作业标准
道路保洁。设立5个人工保洁队和1个机械保洁队,建立了普扫、机扫、冲洗、快速保洁“四位一体”的作业模式。人工清扫一日一扫、全日保洁;洗扫车、洒水车每天对市区主次干道4-6遍洗扫,特殊天气随时增加,主次干道机扫率分别达到100%;购置40台电动车,成立快速保洁队,不间断巡回保洁,缩短了废弃物滞留时间;购置2台小型高压冲洗车,对人行道板、公交车站点、摊点、垃圾桶底座及时清洗,全方位细化保洁,提高道路洁净度。
垃圾清运。为避免垃圾清运作业扰民,避开车辆高峰期作业,调整了作业时间;为应对突发垃圾满溢和桶外大件垃圾堆积,成立了应急清运组,划分4个片,4辆小型压缩车全天巡回清理;为解决压缩车污水撒漏问题,安排2辆自吸车每天定时、定点回收压缩车内污水。同时,选定50个污水井、10个沿途排放点及时排放;加大设施清理力度,严格执行刷、抹、冲、擦、喷“五步清洗法”作业流程和要求,确保整洁美观。       
公厕管理。新建公厕8座,改造生物免冲公厕5座,购置移动公厕1座;所有公厕统一提供绿化美化布置、檀香除味、洗手液、防滑脚垫、残疾人设施、免费手纸等服务,整顿公厕管理秩序;制定《公厕水电使用管理办法》,实现每年节电1.5万度,降低运行成本;每日清洁、日常保洁、每周大扫除,提升公厕卫生质量;提倡微笑服务、文明用语,墙上张贴文明行为漫画,主动帮助残疾人士。
四、实施“数字化”管控,提升环卫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成立数字化管理信息中心,与市城管信息平台联网,及时接收、派遣案件,快速处置,处结率达100%;将机械化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管理等7个子系统纳入数字化管理;所有作业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对车辆作业轨迹、时间、燃油消耗实时监测,今年以来未发生不按规定行驶和油耗异常等问题;为垃圾压缩车、洗扫车安装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探头,实时查看作业频次、效果,图片回放作业流程,有效遏制“出车不出力”现象。二是利用行风热线、市长热线、环卫热线、环卫网站留言板等,解决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5分钟内派遣到责任部门,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三是为所有一线工人配备定位手机,通过数字化监控平台,集中监测人员在岗情况,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四是建立警环联动机制,通过110指挥中心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五、突出“人性化”管理,建设和谐稳定的环卫队伍
一是注重“四德”教育。先后涌现出“道德模范”毕连勇、勇救落水儿童的“威海好人”唐海龙等模范人物。今年以来,全局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22起。二是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编撰出版了新版《环卫文化手册》,续写了《威海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志》。美化办公环境,设置文化长廊,在办公墙体、走廊张贴50多幅宣传刊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了环卫工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狠抓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安康杯竞赛、知识竞赛、安全生产培训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四是强化安全生产。实行“定岗定责、一岗双责、责任追究”,签定了安全责任状和作业安全承诺书;为一线工人办理了24小时意外伤害保险,配备了环卫标志服、反光锥等,保障了作业安全。五是关心关爱环卫工人。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一线工人缴纳“五金”,每年免费健康查体,逐年提高工资标准。改善职工伙食和住宿条件,做好防暑防冻工作,提供免费洗浴,及时发放降温费、取暖补助;建立职工家庭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年终对困难户进行救助;开展党员和困难职工结对子、机关干部“连户走访”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新建环卫休息站、工作站11处,站内配有热水、常用药品、电磁炉、蒸饭锅、电热器等,让环卫工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加强设施建设    强化运行管理
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水平

临沂市城市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帮助下,我局按照省、市关于城乡环卫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不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强化环卫设施运行管理,全面提升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一、强化“三位一体”,健全城乡垃圾收运处置网络
(一)生活垃圾处理场实现“一县一场”。除郯城县和沂南县实行异地处置外,每个县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市区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焚烧发电厂、生化处理场,形成了填埋、焚烧、生化“三位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2013年底建成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承担市区及周边6县餐厨废弃物处置任务。今年,投资9570万元建设了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新增库容30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5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00吨,投资1.3亿元建设了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新增日焚烧能力700吨,大大提升了市区垃圾处理能力。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700吨/日,其中,市区处理能力达3400吨/日(填埋处理能力140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1700吨/日,生化处理能力300吨/日)。
(二)生活垃圾收集站实现“一镇一站”。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座处理能力  8  吨以上的压缩式生活垃圾收集站,人口多、经济基础好的乡镇建设  2  座以上。从2013年起,针对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推进带来的农村垃圾清运量激增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站提升改造工作,逐步将原有日转运能力5吨或8吨的收集站改造提升为20吨或40吨,新建垃圾收集转运站日处理能力必须达到20吨或40吨,相邻乡镇(街道)可共建共享。同时,依托垃圾转运站建设公共厕所和环卫休息室,解决了公厕选址难的问题。今年,列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垃圾收集站、公厕项目资金达1.26亿元,新增大型垃圾中转站4座、收集站38座、公共厕所95座。
(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实现“村村设点”。根据使用人口、垃圾日产量和清运频率等因素,科学配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每个村居原则上按15-20户配备1个标准生活垃圾桶或每千人配备1个垃圾方箱(3立方米),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池等非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目前,全市共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桶、箱)约19万个。今年10月份,我局将联合市委农工办对村居垃圾收集设施建设进行验收,对按照标准配齐垃圾桶、垃圾方箱等收集设施并一次性通过验收的村居,按照设施总价值的1/2进行奖补。
二、坚持“三线并进”,提升城乡垃圾收运处置效能
(一)乡镇清运车辆实现全覆盖。推广使用专业化运输车辆,按照1辆运输能力8吨(含8吨)以下的车辆覆盖1个乡镇,20吨的覆盖2-3个乡镇的原则配备。配备垃圾方箱的村居,每5个村居配备1辆三轮(四轮)垃圾运输车,每个村居(1000人)配备2辆人力三轮车。鼓励有条件的村镇优先选用压缩车或密闭收集车,方便桶车对接,降低作业强度,减少收运成本。今年,市财政投资3000万元,为乡镇新购置垃圾钩臂车76辆,加上原有的38辆,实现了从乡镇收集站到垃圾处理场的转运车辆全覆盖。
(二)村居清运车辆实现全覆盖。结合省环保厅、财政厅《重点贫困乡镇、贫困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4年)》,联合市环保、财政部门制定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分配方案,配齐从村居到中转站的转运车辆及垃圾桶等收集容器。各县区(开发区)统一购置三轮(四轮)小勾臂车或垃圾侧装车142辆,解决了从村居到乡镇收集站的运输问题。2013年以来,共配备各类环卫机动车1067台、非机动车15611台。
(三)城区推广新能源环卫车辆。以我市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环卫车辆。今明两年,计划推广应用电动环卫车辆100台,市财政按中央财政补贴额的  60%予以补贴。目前,已引进1台大型电动环卫清扫车,并进行运行清扫效果、运行成本、配套充电等相关应用测试,取得相关数据后将加大推广力度。
三、完善“三项机制”,提高环卫设施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完善设施运行管理机制。联合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检查、检测,重点加强生活垃圾填埋、焚烧等设施运营和处理效果监管,对垃圾渗滤液、焚烧烟气和残渣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管控,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联合市委农工办、市财政局等部门,加强对农村环卫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对垃圾转运车辆不运行、垃圾清运不及时、不按规定使用车辆的,收回所配置的转运车辆,并进行通报批评。
(二)完善执法考核监督机制。组建了环卫执法大队,重点加强对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不按规划和标准配套建设垃圾收集站、公厕等环卫设施、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环卫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执法监管。实施市区环卫管理专项考核,按月对各区(开发区)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环卫管理工作进行量化打分、通报,成绩纳入城市管理责任区考核,作为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先进县区、创新县城管理示范县、城镇管理明星镇和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联合暗访督查机制。健全市、县两级城乡环卫管理工作督查机制,市级督查到乡镇,县区(开发区)督查到村居。市城管委办公室、市委农工办、市文明办“三办”联合新闻媒体,定期对各县区(开发区)垃圾清扫、清运、处置和设施运行管理工作进行暗访曝光。今年以来,共对9个县区的45个问题进行了媒体曝光,有力推动了城乡环卫管理水平的提升。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
以文化建设推动环卫事业发展新跨越

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在省、市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积极应对新形势、新要求,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以加强环卫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培育队伍、塑造品牌,加快发展、乘势而上,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以“骆驼”为形象的环卫文化建设新模式,“一片橘红色、温馨千万家”的服务品牌被广大市民认可和称赞,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促进环卫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新的跨越。主要做法有:
一、把握环卫行业特性,科学确定泰安环卫文化内涵
泰安市环卫处成立于1954年,现有员工1600多人,主要承担中心城区869万平方米的环卫日常管理作业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我们通过总结环卫工作的自身特性、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历年来环卫工作积淀的传统精神,并对这一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将这一群体长期保持的优良作风和集中展现出的闪光点进一步升华。2011年10月,专门邀请了省内相关的领导和专家,举办了环卫文化研讨会,经过总结、提炼,科学确定了泰安环卫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指导行业发展并且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文化体系。一是以坚韧执着、脚踏实地的骆驼体现环卫工人坚持理想、沉着坚韧、迎难而上、执著不懈的精神,运用骆驼这一大漠跋涉者的直观形象,生动地把环卫工人喻为致力于城乡干净整洁事业的坚韧追求者。这一文化定位形象、简洁、易懂、易记,很快被广大干部职工接受,被社会各界认可。二是确定了“尊重、服务、学习、创新”  的环卫文化核心价值观,明确了“让城乡更洁净,让生活更美好”的环卫使命,用一流的服务,倾力打造群众满意和信赖的环卫服务品牌,“一片橘红色,温馨千万家”。三是针对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管理层次,确定了体现泰安环卫品质、运行、服务、社会作风和精神的具体工作理念,以及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业行为规范,并使之真正贯穿于环卫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围绕中心工作,多举措推进环卫文化建设
在加强环卫文化建设过程中,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促进环卫文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成为环卫事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
1、将环卫文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相结合。把环卫文化建设融入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抓好内部管理、环卫作业等工作,突出行业文化落实,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提高保洁清运作业标准、提升环卫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为民便民服务意识,制定制度,细化管理,使这种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境界的自觉行动,成为员工们养成“迅速反应、坚决贯彻、求精务实”环卫作风的动力,真正让环卫服务深入到群众中去,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将环卫文化建设与学习先进、争先创优相结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向社会向群众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做出服务承诺;认真开展  “学先进、转观念”大讨论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学习先进人物、先进城市、模范典型,在对个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同时,明确整改标准及完成时限,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广泛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环卫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员工们热爱环卫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将环卫文化建设与关爱职工身心健康相结合。市环卫处以关心和保障职工切身利益、创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为落脚点,组建了文艺演出队、合唱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并适时开展各项活动;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多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为每一名职工建立了健康信息档案;聘请专家教授举办环卫工人学习论坛,培养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爱好,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积极乐观、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引导环卫员工积极、阳光、健康、进取。
4、将环卫文化建设与为民、便民、利民服务相结合。泰安市环卫处紧紧围绕建设工作大局和环卫中心任务,从环卫行业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为群众信赖和满意的民心工程。大力开展环卫志愿者进校园、“橘红连万家,生活更幸福”携手共建文明社区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图册、悬挂环卫标语、发放社会服务卡、设置社会服务公示牌等形式,畅通环卫110、处长公开信箱、环卫信息网站、聘请社会监督员、回访服务对象、开办环卫知识市民课堂等渠道,多举措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困难,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三、文化建设促进环卫工作新转变,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2年,泰安环卫文化建设被山东省环卫协会评为全省城市环卫行业创新项目;《中国建设报》、《山东建设报》、《泰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集中报道泰安环卫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并在全国、省环卫行业会议上进行了推广交流,省内外环卫同行多次来泰学习考察;山东省环卫协会依托泰安市环卫处成立了山东省环卫协会环卫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协助省环卫主管部门指导全省环卫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目前,泰安环卫文化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环卫工作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明显转变。
(一)实现了内部运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全处干部职工讲求管理策略,学习管理知识,研究管理方法,实现了环卫工作由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向更加科学化管理的转变。一是内部管理更加精细化。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健全内部监督考核体系,规范完善各项环卫作业标准和内部管理制度,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月度经费、评先树优挂钩,提高了广大职工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配备环卫通电话、安装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实施区域视频监控、推行网络化办公、实施机关人员指纹考勤等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拓展,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环卫作业更加规范化。依据各科室、单位的目标责任,采用日常管理和数字化监控结合、日查和抽查结合的方式对日常工作、作业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科室单位联动配合,定期检查,定时通报,严格兑现奖惩,提高环卫管理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标准。推行了精细化示范段,作业单位做到全天候保洁,车辆管理精细到每辆车、每个人,真正实现了明确目标、责任到人。
(二)实现了环卫从业人员精神面貌的转变。环卫文化所融合的标准成为全体环卫干部职工自觉接受的工作标准、生活标准,实现了从自由松散的意识形态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转变,每位环卫职工之间、科室单位之间的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高。先后开办环卫工人学习论坛12次,制定修改各类管理制度66项,研究制定并推行了工作标准43项。大力开展“比素质,看业务是否更过硬”、“比作风,看服务是否更优质”、“比业绩,看工作是否更出色”、“比奉献,看群众是否更满意”等四比四看活动,全处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业的自豪感、光荣感明显加强,全处1600余名环卫干部职工精神振奋,成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的环卫队伍。
(三)实现了环卫行业社会形象的转变。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环卫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泰安市环卫处用一流的服务倾力打造群众满意和信赖的环卫服务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社会各界自发组织了各种捐助活动,医院免费为环卫工人进行了体检,炎炎夏日各大商家为环卫工人送上了清凉饮品,年终岁末为困难职工送上了温暖的祝福,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的尊重和关心。通过借助社会关注、群众呼声和舆论支持的巨大推动力,提高了环卫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实现了环卫行业社会形象的根本转变。同时,也提高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领导    齐抓共管
全力以赴根治建筑渣土运输顽疾

聊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新城开发、道路改建等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渣土。如何高效运输建筑渣土、减少抛撒滴漏现象、有效遏制扬尘污染,成为一个城市管理难题,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对此,我们突出重点难点,着眼长效,狠抓源头,严管重罚,标本兼治,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建筑渣土运输处置管理模式,渣土车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城区环境得到根本改观。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渣土运输管理工作,将其作为防治扬尘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安全出行的民生工程来抓,书记、市长亲自现场调度,分管市长亲任城区建筑渣土运输管理指挥部指挥长、多次安排部署。在摸清、掌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的基础上,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公安交警、住建、市政、执法、交通等部门的职责任务。其中,公安交警负责管车管人,建立驾驶员管理台账档案、运输车辆管理台账档案,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市住建委负责监管规范城区建筑工地和进出车辆;市征收办负责监管规范城区拆迁工地和进出车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渣土运输许可和运输路线划定;市交通局负责安装运输车辆GPS卫星定位装置;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查处渣土运输车辆未进行密闭运输改装、未安装GPS卫星定位装置、未按照许可路线和时段运输、上路粘带撒漏等行为。工作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针对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措施,解决渣土运输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在全市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源头治理,规范建筑渣土运输秩序
一是狠抓运输车辆改装。由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城管执法局负责,选择有资质的改装企业,供渣土车主自行选择,按照8000—10000元/台的价格,对渣土车进行密闭改装。未密闭或不符合密闭标准的车辆,一律不得在建成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垃圾运输。
二是严格运输车辆管理。对渣土运输车实行“双严”、“双管”的办法,“双严”即严控进场、严管出场,“双管”即管住人、管好车,车辆固定驾驶员,驾驶员固定车辆,人车合一。
三是严格审批程序。为巩固治理效果,以严格渣土车通行证审批手续为抓手,制定完善了《聊城市城区渣土车通行证管理办法》、《聊城市城区渣土车运行注意事项》等规章制度,对达到密闭改装标准的渣土车,由施工单位或个人持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到施工单位所辖交警部门办理渣土车专用标识牌、申领通行证。经市政审批许可后,按照指定时间、指定路线运行,未取得《城区渣土车通行证》的渣土运输车辆,一律不得在城区范围内通行,违规上路的,均按上限从重处罚。未严格按照通行证规定的时间、路线通行的,由交警部门停发通行证、责令整改。目前,共为125辆渣土车办理了《城区渣土车通行证》,并建立了车辆登记台帐,实行有效监管,逐渐取缔了非法运输车辆。
三、严管重罚,净化渣土运输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指挥部将办公室设在了市公安局,由其发挥牵头抓总、协调推进作用,并从市住建、市政、执法、交通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150余人,组建了18个联合执法队,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联合联动,从建筑工地源头、车辆渣土运输许可、运输路线管控等所有环节,加强了集中治理。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固守防控与机动巡控相结合、日间巡查与夜间突击相结合、常态整治与集中攻坚相结合,各部门全力配合,联勤联动,从严打击渣土车“野蛮驾驶”、“四非”问题,以及机动车涉牌涉证等突出违法行为,始终保持严管、严查、严控的高压态势。特别是针对渣土车运行的规律特点,灵活安排部署,不定期组织夜间联合突击检查,在进出城区的主要路口设卡堵截、闭门查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是强化法律震慑。对渣土车未密闭覆盖上路、未冲洗上路,未悬挂、遮挡以及不按规定安装号牌,闯信号灯、酒后驾驶、粘带撒漏、交通肇事等严重违法行为,一律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处理,该吊销驾驶证的吊销驾驶证。去年以来,先后对25名严重交通违法驾驶人,给予了记12分或吊销驾驶证处理。同时,派出流动巡查组加强动态管控,对妨碍执法、暴力抗法,以及社会霸痞势力干扰渣土运输市场、扰乱正常执法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依法从严打击,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完善设施设备  加强规范管理
打造寿光城乡洁净靓丽人居环境

寿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年来,寿光市把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按照“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城乡一体、全民受益”的思路,不断加大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环卫设施设备数量显著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目前,我市有国家“I”级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建筑垃圾处理厂1座、餐厨垃圾处理项目2个、农业大棚垃圾资源化项目8个、生活垃圾中转站21座、生活垃圾桶及果皮箱2.6万个,管理城区公共厕所42座,拥有四轮及以上环卫机械车辆700多部,其中环卫监察及服务车92部、各型扫路车145部、洒水车42部、生活垃圾清运车233部、建筑垃圾清运车102部、挖掘机20部、装载机62部、护栏清刷车2部、餐厨垃圾运输车6部,以及除雪车、吸污车、发电车、拖盘车、摆臂车、链轨车、压实机等特种车辆17部。
一、加快建设,环卫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1、城乡环卫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为便于市民和游客及时投放垃圾,我们在城区各道路、社区、单位和城中村等设置7000多个垃圾桶,并从去年起统一更换、设置了1623个新式分类垃圾箱。配备了13部先进的生活垃圾密闭压缩车,对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袋装桶装化收集、机械化作业、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2011年投资600多万元按照“星级”标准建设了10座高标准公厕,对原有公厕进行了重新维修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去年以来,我市又投资500万元启动10座高标准公厕建设。我市于2011年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全覆盖,为配套完善环卫设施,投资5460万元建设了21座日处理能力10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购置了260多部农村垃圾运输车;投资800多万元在农村按每15户一个的标准设置了18640个垃圾桶。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荣获全国环境卫生行业创新奖,在最近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列全省前三名,潍坊市第一名。
2、城市保洁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市区道路全部采用了“机洗+机吸+机扫+人工”的保洁新模式,在镇区及部分村庄街巷逐步推行机械化清扫保洁。目前,我市不仅对城区、镇区道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保洁,而且对300多个重点村庄部分街巷实行了机械化保洁,在全市各小区、单位院落推行了小型机械化清扫,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超过76%。我市还购置了大型护栏清洗车,用于城市道路隔离护栏的清洗;购置了大型铲雪车,用于冬季除雪除冰作业,突击应对暴风雪天气。
3、各类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占地300亩,是国家“I”级生活垃圾处理场。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三个填埋区,全面绿化和硬化了场区,升级了渗滤液处理系统,实现了排水水质的实时环保联网。采用BOT方式、投资5亿元、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0月上旬已投入运行,保证了我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二是建筑垃圾实现统管统运。环卫处组建了建筑垃圾及渣土专业清运队伍,建设了建筑垃圾处理厂,对城区每年近200万方建筑垃圾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电话及承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业,确保了我市建筑垃圾的及时清运和合理的消纳处理,彻底解决了建筑垃圾乱拉乱倒、沿途撒漏等污染环境卫生的问题。三是农业大棚垃圾实现统一清运处理。我市专门组建了300人、120部车的农业大棚垃圾清运队伍。在填埋处理的基础上,引进了8个大棚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大部分用于生产了有机肥、生物质燃料和沼气等,有效解决了蔬菜大棚垃圾清运处理难问题,计划明年全部实施资源化利用。四是城区餐厨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餐厨垃圾及地沟油管理处置工作,到目前已建成2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建立了收运处置长效机制。一家专门处理餐厨垃圾中的“地沟油”,分离“地沟油”剩下的餐厨垃圾经加热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另一家专门处理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全市大中型饭店、企事业单位餐厅、屠宰场、食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地沟油”,全部统一监管、统一收集、统一转化为生物柴油,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二、多方筹资,确保城乡环卫设施设备投入
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卫事业发展,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将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等列为重点民生实事进行督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城乡环卫设施设备不断上档升级。
1、市财政统筹安排,经费充分保障。市财政每年年初制定预算时,都会广泛征求意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卫设施设备的购置及运行。遇到临时需要购置设备时,也积极配合我处统一进行政府招标采购,保证设备及时到位。2010年来,我市先后投资1.4亿元对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升级扩建、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厂、购置垃圾中转站压缩设备及环卫机械车辆等。
2、环卫处自筹资金,增加环卫设施设备。在市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我们也积极自筹资金购置环卫设施设备。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3200多万元,购置了设施设备200多台(部),环卫设施设备档次不断提升。采用BOT方式引进外资,建设了投资5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了全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通过与外地公司合作,不用财政出资,对城区的分类果皮箱进行了统一更换。
3、镇村增加设施投入,提升道路保洁标准。各镇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了农业大棚垃圾暂存点和填埋点,积极引进大棚垃圾处理企业。同时,镇街区主动出资购置了道路清扫车、洒水车、护栏清刷车等机械,交由我们统一管理使用。镇区周边村庄及龙头村、富裕村也主动增加环卫投入,委托我们增加机械设施,提高保洁员待遇,提升道路保洁标准,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上档升级。
三、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施设备利用效率
1、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督查考核。我们修订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建立了设施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制度,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了各项设施维护管理责任人。办公室、监控中心、督查科、设备科等对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一周一检查,一周一通报。
2、加强车辆管理,节约资金费用。为保证700多台机械车辆的及时维修保养,我们专门建设了1600㎡的设备修理厂,配备了60多名管理及技术人员。设备科在全力做好车辆日常维修保养的基础上,对选购的设施设备,精打细算,比质量、比价格,层层把关、层层审核,既保证了环卫车辆的正常运转,又节省了资金20%。对每年3000多万元的油料消耗,我们建设了专用油库,与石油公司长期合作,定期定点检测保证油品质量,节约费用10%。同时,我们积极探索节约资金的其它方式,对环卫车辆进行“油改气”,节约燃油资金达30%。
3、引入数字化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我们对设施设备从购入到报废的全过程,所有的维修、保养信息全部录入专门的车辆管理软件系统。在所有环卫车辆上安装了“GPS卫星定位及油量监控”系统,做到了运行路线、作业状态和油料消耗“三个实时监控”,实现了对环卫车辆的高效规范管理。



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助推城乡环卫工作跨越式发展

昌邑市环境卫生管理局
(2014年10月14日)


    近几年,昌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城乡统筹、创新引领,加快推进城乡环卫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创出了全国经验,起草制定的521条环卫服务标准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是潍坊市首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服务业试点项目,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典型案例,在全国进行推广。
  一、推进模式创新,促进城乡环卫作业标准化、模式化
  坚持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实行管干分离、事企分开,市场化运作,将城市环卫工作模式延伸到镇街、村(社区),由环卫专业公司运作,环卫局负责监管,建立起“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垃圾收运模式,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
一是配强机构人员。由市环卫局下属企业康洁环卫公司与镇街区、村(社区)签订托管协议,变过去“户村镇市”四个管理主体为康洁公司一个主体,实行“一杆到底”管理。配备环卫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械、车辆,全面负责所辖镇街区驻地及托管村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每100户村民设一名保洁员负责村内生活垃圾收集、道路保洁,全市共配备农村保洁员2000余名。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按每10—15户村民设置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在全市农村设置垃圾桶20000余个,对生活垃圾实行封闭式收集。在各镇街区设立10处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中转,节省运输成本。
三是创新保洁模式。在全市配备大中型垃圾清运、清扫机械、车辆300余台,实行机械化保洁清运;自主研发了道路除尘机及呼扫车,用于人行道及大型机械无所作业盲区的保洁;并配备电动三轮车及捡拾车进行快速捡拾,从而实现城乡保洁“一呼二扫三冲洗,人机结合勤捡拾”的机械保洁无缝隙作业模式,逐渐将一部分一线保洁人员从酷暑严寒、顶风冒雪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人机配合、各行其道、疏密有致的道路保洁体系。
四是提高保洁质量。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立体化保洁,积极开展农村“三大堆”和陈积垃圾专项清理,不断拓展保洁范围;并逐渐将镇村周边及沿路单位、企业、门店等生活垃圾处置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减少了垃圾污染。
        二、推进机制创新,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多元投入机制。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资金保障。实行市、镇、村分级投入,市镇两级财政承担60%以上的环卫托管经费,村级资金筹集主要由村集体出资和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的环卫托管费由市镇财政承担。
二是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不仅将环卫作为社会事业来运作,更作为新兴产业“生力军”进行培育、打造,构建涵盖环卫保洁、设备生产、教育培训、电子商务、服装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优质产业链。注册成立了昌邑康洁环卫集团,下设康洁环卫、康洁设备、康洁制衣、康洁物业4个子公司,“昌邑模式”已拓展到国内8个省份40个县市区,成立了100余处托管项目部,年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合同额18.7亿元。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政府花钱买服务、事企分离、管干分开的市场化发展新路子,从源头上克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理顺了管理秩序,提升了环卫质量,实现了政府花最合理的钱,买最优质的服务。联合北京桑德环境公司、潍坊市技师学院昌邑分院开展环卫专业人才培训,与环卫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高端论坛整合,打造全国环卫行业教育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昌邑)环卫设备科技博览会,参展客商600余家,年交易额4.5亿元;建成运营了国家级环卫网站——中国城乡环卫网,会员8000多家,辐射8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收1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环卫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与环卫设备科技博览会虚实结合,打造了全国环卫行业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平台,极大促进了环卫产业链条延伸、集群发展。
三是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镇街区“一把手”工程,纳入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环卫局开展专项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绩突出的镇街区,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同时,我们严格落实“三级考核”和量化指标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质检科检查考核作用,加大了对城乡环卫作业的监督考核管理力度,形成制约机制,全面提升保洁清运质量,确保村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环卫服务。
        三、推进管理创新,打造智慧化环卫监督考核平台
        2009年以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环卫监督考核管理方式,以对讲手机、GPS、监控设备、电子标签、平板电脑等为依托,建立了以垃圾收运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系统、车辆GPS定位量化管理系统、对讲手机通话GPS定位系统、城区及环卫设备监控系统、有源电子标签自动考核系统、基于平板电脑的环卫通移动办公平台、车载监控系统等组成的智慧环卫监督考核平台,实现了日常考核办公“网络化”,垃圾清运“数字化”,机械作业“信息化”,应急迎查“快捷化”的目标,提高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1、车辆管理监督实现“即时化”。为加强对作业及管理车辆的管理,为800余辆作业及管理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终端,通过这一终端可以对每辆车进行24小时监管和调度,通过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直观地反映出车辆每天的作业时间、运行轨迹及燃油消耗情况,为工资量化、奖惩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又遏制了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实现了车辆管理的即时化。
    2、日常办公实现“网络化”。为提高办公效率,建立行政办公子系统及基于平板电脑的环卫通移动办公平台,对人员、车辆、财务等进行“网络化”随时随地管理。一是建立人员、车辆档案库,实行一人一库,一车一档。在单位办公人员可通过电脑对人员工作状态和800余台车辆信息、油耗、维修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出差或在外办事人员可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访问环卫通移动办公平台,查询全部的人员定位,车辆定位,方便及时了解人员和车辆的工作状态;二是建立财务、物资等数据库,对财物进行流程化管理,加强了对全局环卫物资、固定资产、托管费征收、人员工资核算及财务审批等监管,可通过手持平板对托管收费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在此基础上,为所有项目部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名专职内勤,实行与局内联网“无纸化”、“网络化”办公,进一步理顺了各项目部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全方位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文件收发传阅实现“无纸化”。上级文件通过网络接收后,根据文件性质,由办公室网上传送,由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意见,依次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关领导,相关领导随时随地可通过环卫通移动办公平台对文件进行阅办,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垃圾清运管理实现“数字化”。为提高垃圾质量,加强对垃圾清运人员的管理考核,我们创新工作思路,首家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垃圾桶清运管理中,建立了垃圾桶电子标签识别系统:对全市所有街道、小区、村庄、企事业单位垃圾桶进行分片编号,将电子芯片置入每一个垃圾桶,然后为所有垃圾清运车按装扫描仪,统一录入电脑,借助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对全市垃圾桶清运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实现了对垃圾桶清运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对全市垃圾清运质量。
    4、人员考核管理实现“信息化”。一是构建了对讲手机定位管理系统。为全部城乡一线管理人员配备了对讲手机,该系统集“对讲呼叫+地图定位”于一体,对讲呼叫可实现单人呼叫,群组呼叫,即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也保证迎查/应急预案的及时响应与落实。手机定位功能可实现对城乡管理人员的即时定位,实时跟踪、轨迹查询、回放,加强了对一线人员的工作监管任务调度,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监督漏洞。二是构建有源卡考核管理系统。为所有管理人员及一线人员都配备有源卡,为一线检查车辆配备扫描仪器,通过检查车辆实时扫描检查保洁员在岗出勤、工作范围情况,并将检查请况第一时间实时传送到智慧环卫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了对一线人员的监管考核。在局大门处安装了扫描设备,所有管理人员上下班时随身携带有源标签,系统自动完成考勤登记。对迟到、早退等违规情况系统将自动生成报表。严肃了职工上下班纪律,提高了管理水平。
    5、考核监管实现“可视化”。一是根据智慧昌邑建设规划及环卫工作需要,我们在整合原有监控的基础上,在全市主要路口及重点部位安装了高清监控,通过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实现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及我局作业车辆的监控管理,避免了私拉乱倒建筑垃圾、车辆上路不覆盖、带泥等违章事件发生,对建筑垃圾统管统运提供保障。二是为监察管理车辆安装了车载监控,既可监控车内又可监控车外,视频资料可以第一时间内传输到环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一线监察管理人员工作情况的实时监控,严肃了劳动纪律。
      我市城乡环卫工作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10个镇街区驻地及691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环卫托管中,环卫工人由五年前的260人发展壮大为现在的32000余人,环卫合同额由240万元增长为18.7亿元,环卫作业车辆由17辆发展到800余辆(分布于全国各地)。各项指标都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农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环卫保洁管理实现了长效化、常态化。环卫工作的“昌邑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先后荣获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全国环卫行业十大科技成果创新奖、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服务名牌、齐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文明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
山东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旅游景点和山东省新闻
山东:排污企业有了“环境健康体检报告”
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日前上线试运行。山东省新闻
山东集中一个月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今天(4月11日)发布《关于开展山东省新闻
人民日报点赞青岛平度市:一粒小种子,串起大产业
山东是农业大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使命在肩。山东省新闻
山东:电动汽车增势猛 充电设施要“跟上”
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基础和保障,山东省新闻
青岛“河口项目”推动信息共享,全国11个海洋保护区加强“连通性”
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山东省新闻
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
4月6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全长53.山东省新闻
第五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将于4月中旬启动 策划设计8大主题活动
记者今日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山东省新闻
山东16市已落实文化和旅游惠民财政资金近1.5亿元
记者今日从山东省文旅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五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将于4月中旬启动,目前各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进展良好,16市已落实文化和旅游惠民财政资金近1.山东省新闻
第二轮第一批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全面启动
记者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日,山东省新闻
2021年清明节期间山东省无大规模沙尘天气
29日至30日,沙尘对山东省的影响逐步结束。山东省新闻
山东首次在铁路领域立法 “霸座”等不文明行为将受罚
3月24日,《山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经表决通过。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