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是怎样“炼”成的——记省先进工作者、省环境监测站大气室副主任李恒庆

06.05.2018  08:03

4月27日,山东省召开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副主任李恒庆获得“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初见李恒庆,只觉得他黑黑瘦瘦,穿着工装戴上安全帽倒是很有工程师的范儿。接触多了,发现他专业极强,各种数据、标准烂熟于心,专业知识信手拈来,而且愿意教给身边的人,什么问题都乐于耐心解答。直到细读资料,才恍然,原来他身上的各种优秀“光环”不胜枚举:“五个好”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省厅先进工作者、省节能先进个人、首届“孟祥民式”先进环保工作者、第一批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技术骨干”、山东省先进工作者……

领导眼中,他是交代了任务就能圆满完成的下属;搭档看来,他是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可以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同事心中,他是只要有环境突发事件就会出现在现场的工作狂人;后进面前,他是愿意手把手教导,不藏私不摆谱的前辈;企业眼中,他是难对付、爱“挑刺”,但每言必中,不讲情面却又会给企业提出中肯建议的“又爱又恨”的专家……家人面前,他是整天很忙,总是没时间,却又极力想要补偿、陪伴家人的,不算很“达标”但是一直在努力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不容忽视的是,李恒庆所在的,是一个连续19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的集体;他身边的,是一个平均每个人每年的出差时间超过150天的团队。这样的环境下,还能脱颖而出,这种“先进”,究竟如何才能“炼成”?

身手敏捷:“先进”的首要条件

2013年11月,省环保厅第四季度专项检查行动,对某省控重点排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在车上,李恒庆就提前准备好所有监测设备,一进厂区,他第一个跳下车,直奔企业烟囱,一口气爬到几十米高的手动监测点位,用一根细长的导管,一头伸进烟囱上的预留监测孔,一头跟监测设备相连,等待设备进行数据读取,几分钟之后,监测数据就生成了。全部过程,几乎都是在10几分钟之内完成的;这个时间,普通人通常还没有战战兢兢爬上烟囱。

之所以这么拼命赶时间,是为了避免企业弄虚作假。个别违法企业为了节省治污成本,治污设施经常关闭,遇到环保检查的时候再临时打开,而从治污设施打开到监测数据恢复正常,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要监测到企业最真实的数据,“身手敏捷”的技能必不可少。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愈加关注,民众的环保自觉逐步形成,环保部门的执法环境也有了根本改善。前些年,李恒庆他们在查处企业的时候,翻墙是家常便饭,被人堵、被狗追,各种危险都曾经遇到过,“身手敏捷”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火眼金睛:“先进”的必备技能

2017年8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东开展督察工作期间,李恒庆带队对某地企业停产整治情况进行核查。据当地提供的材料显示,该企业于几个月前已经停产整治,目前仍处于停产状态。但现场核查发现,该企业虽然表面已经停产,但实际上晚上仍在偷偷开工,只是每到白天就做出一副停产的假象,避免被举报、检查。

现场核查”是环保检查中最常用的方式,但其中的含义并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检查必须要到现场的原因,是为了以环保工作者的“火眼金睛”来判断一家企业的真实状况与所报材料是否相符,尤其是本应该停产整治的企业,是否按要求停产。或许在企业看来,晚上偷偷开工、一早就停下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防检查措施,但是面对“火眼金睛”,一切都无所遁形:不小心漏下的生产时的单据,没人注意到的原料运输痕迹,来不及冷却的窑炉温度,一个小小的蛛丝马迹,都会成为企业偷偷生产的铁证。

环保工作者的“火眼金睛”不仅仅局限于现场核查,像李恒庆这样有多年经验的环保人,从自动监测设备数据的波动中就能大致分析出哪家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所在进行初步判断,再有的放矢的进行现场核查。

公正监测:“先进”的基本素养

某家环境违法企业里,“身手敏捷”已经拿到第一手资料的李恒庆身边围了该企业的好几个负责人,陪着笑脸,好话说尽,而他始终不为所动。企业负责人没有办法,只能灰溜溜在手动监测数据单上签字,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

按照工作程序,手动监测数据生成后,环境监测人员要与企业负责人现场对接,一方面了解企业基本信息,另一方面由企业负责人现场签字表示对监测数据的认可。这样既能避免企业过后不认账,也能保障企业的合法知情权。

公正,是一切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石。无私心、无私利,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根本要求。从加入环境保护工作队伍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李恒庆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在监测数据的手动监测、实验室分析等各个环节出过纰漏。

勤于思考:“先进”的重要因素

2014年,山东开始试点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新技术。随着新技术日渐成熟,行业标准的制定愈加迫在眉睫。作为标准制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恒庆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制定——验证——修改——再验证,无限循环之路。国内没有参照标准,就从美国、德国找新技术标准;缺乏数据支撑,就跑到各试点企业现场提取数据;就这样,反反复复几个月的日夜实践,《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DB37/T 2537-2014)等4项标准最终出台,使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2015年12月,该技术体系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某电厂是山东省超低排放改造的主要试点企业之一,但由于国内没有监测标准,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后无法验收,无法享受超低改造环保电价支持。得知省环境监测站在研究超低排放监测标准的时候欣喜若狂,对于选择该企业作为检验试点毫无异议。盛夏时节,李恒庆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一早搬着几十斤重的仪器爬上几十米高的监测平台开始试验,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晚上再进行样品的分析以及采样设备的改造。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而他们严谨的工作状态、艰辛的工作环境和从不向企业提要求的工作作风,也意外的收获了不少来自企业的忠实“粉丝”。

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或许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却一定是必备条件。

甘于奉献:“先进”的不懈追求

2003年,李恒庆大学毕业,来到省环境监测站工作。原本以为监测人员就是每天在实验室做数据分析,却没想到更多的时间是要不停的去现场监测。由于当时的执法环境恶劣,臭水、毒气,翻墙、被追……各种无法想象的事情他都经历遍了。

2007年,河南某发电厂柴油泄漏事故导致黄河水质污染。寒冬时节,李恒庆和他的同事们坐着没有安全设施的平板船,到黄河规定采样点进行1小时1次,24小时不间断的水质采样、分析,连续工作5天4夜。

2009年,李恒庆作为全国第一批技术援藏人员被环保部选派去西藏进行技术援藏工作。高原反应、徒步翻山、被困路上,就这样,他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毫无怨言,圆满环保部交办的技术援藏工作。

2013年,山东省环境应急演练暨监察监测技术比武,李恒庆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找到理想的污染物释放点,连续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沿河道反复试验验证,先后多次考察了10余条河流。

2015年,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建立。没有人知道,那时李恒庆的爱人正卧病在床,而他,还在跟同事们一起日以继夜反复试验。

2017年,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前后半年多的时间,李恒庆跟省环保厅其他同事一起,不辞辛苦、放弃假日、连续作战,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终于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

……

踏踏实实、公正无私、业务过硬、善于学习、甘于平淡、默默奉献……一个环保系统的“先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

  用李恒庆自己的话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委屈,因为“你就是干这行的”;他也并不认为自己多么优秀,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