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大气环境质量连续4年改善 生态文明绘就美丽山东底色

22.09.2017  18:14

  夏末秋初,抬头仰望蓝天清朗,随手拍下照片,晒到朋友圈必是一片点赞;更不要说摄影爱好者拍下的对水质、环境极其敏感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以“气质”、水质为代表的环境质量已成全民关注的焦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践行转型发展的最美底色。

  截至2016年底,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分别连续4年和14年同比改善。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改善32.7%、25%、50.7%、20.8%,从2013年开始的“跨越八年的蓝天梦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省控重点河流在2010年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又打响“消除劣五类水体”的新战役。在国家淮河、海河流域治污现场核查中,分别蝉联“九连冠”和“七连冠”。南四湖由重污染晋升为全国水质良好湖泊。从2012年至今,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一、二类海水为主,无劣四类海水测点。

  数据是环境质量改善最有力也最客观的见证。环境质量的改善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迈向生态山东、美丽家园的坚定步伐背后,是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种种机制、措施、创新和努力。

  大气生态补偿制度,是山东在全国的首创。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级财政累计奖补各市80425.5万元。8个多亿的财政资金,放在全省大气治理攻坚的全局看,可谓是四两巧拨千斤:仅以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一项为例,一台机组的改造投资常常就超过亿元;截至目前,山东已完成241台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治理雾霾、提升“气质”是一场持久战,努力重要,章法更重要,究竟怎样才能稳定、长效地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14年2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着眼改善,建章立制。“气质”考核、生态奖补迅速引起热议,当年撬动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16.3%,引发全国多地效仿。

  我省还在实践中不断对这一制度加以改进、完善,充分调动各市积极性。探索建立了干部考核、信息公开、生态补偿、环保限批、责任追究5项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将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纳入对各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每年考核。凝心聚力,推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攻坚克难。

  “治用保”综合施策,曾被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的南四湖水质从劣五类跃升至三类,一泓清水北上,保障了从2013年11月起的南水北调东线通水、调水工作。在达到三类水的基础上,南四湖水质仍在稳定提升中。目前,流域内已恢复水生高等植物78种、鱼类52种、浮游植物119种、底栖动物51种。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系统恢复,今年底前,我省还将全面实行河长制,目前由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总河长,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长体系已全部建立并投入工作,以总河长、河长、河长制办公室为核心的河长组织体系初步建立。

  当前,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环境保护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在推动山东造纸行业蝶变之后,2016年,我省持续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完成270万吨生铁、270万吨粗钢和196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启动生态损害赔偿工作试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网址链接: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9/t20170922_16454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