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球走笔:德国在中国被"神话"了
外国人觉得德国有多好?8000多万德国人自己可能不知道,他们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竟已超凡脱俗。中文网上流传的各种帖子说:青岛地下水道存有百年前的配件包,而且都用油纸妥善包好;德国幼儿园能够教会孩子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德国人一年只有一半时间在工作,依然能够保证强劲的经济实力;甚至德国的爸爸会为了孩子一个关于大象放屁的问题搞出一个团队进行科学实验……
其实,上述神乎其神的帖子包含了太多杜撰成分。由于很少有人有时间或者有能力去求证,这些帖子铺天盖地传播开来,大概让德国人都感觉不太受用了,《南德意志报》的报道惊叹“德国在中国被‘神话’了”。2014年最后一天刊发的这篇报道出自该报记者克里斯托夫·奈德哈德,题为《不要期待奇迹》(该报网站转载时改名为《德式完美神话》)。奈德哈德写道,中国人把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而实际上德国人对其所作贡献不过3%。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作者还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肯定清楚,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总是准点。
“德国制造”确实在当今世界赢得了相当高的美誉度,但熟悉历史的人会清楚,这样的声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19世纪,“德国制造”还曾是一个贬义词,代表廉价与质量差。当时,英国为了阻挠德国人出售自己的产品,要求在所有德国生产的东西上标记“德国制造”字样,希望人们看见这个标记就不去购买。后来,德国人齐心协力打造“德国制造”的品质,扭转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争回了这口气,以精良的工艺树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笔者认为,德国人的一大可贵之处在于,倒下去后能够自省,在自省中能够前进甚至腾飞。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了家园,重塑了国际形象。德国认真负责地对待历史罪责,向邻国和受害者道歉和谢罪,认真承担和追讨战争罪责,赢得了尊严。
撇开神化,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相互欣赏彼此优秀的文化和传统是值得倡导的。事实上,中国也拥有很多来自德国的粉丝。200多年前,第一位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的德国学者莱布尼茨,借助从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那里获得的知识创作了《中国近事》,相较于欧洲道德和制度的不足,他格外赞赏中国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美德。德国诗人歌德也曾不惜笔墨盛赞中国充满理性、道德和秩序。时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也赢得了德国人的尊重。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越来越多。在真实基础之上,相互面对、彼此欣赏才更有价值。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4日 21 版)郑红
原标题【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德国在中国被“神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