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现代生活的“非遗”——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扫描
四川油纸伞搭建的花伞一条街吸引了众多市民。(本报记者 张一 崔健 赵晓明 摄)
9月13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开幕,记者一早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门口看到,前来看展的市民络绎不绝。而本届非遗博览会也处处体现着精致、别致、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是一场“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盛会。
川西竹林“搬到”泉城
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门外,记者被眼前的竹林美景吸引了:从千里之外的川西运至泉城的2000多根竹子“拔地而起”,以穿斗式木架构的形式搭建成一个错落有致的竹林;五组竹林错落排列,再现原汁原味的“川西林盘”居住形态;外围还有高低错落的篱笆相拥环绕,点缀搭配竹竿、竹编、竹椅、篾条等,雅趣十足。
这是主展馆设计师精心打造的竹空间艺术装置作品,约3300平方米,既运用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道明竹编的传统技艺,又融入现代元素,体现出“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让参观者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建筑结构,并感受东方审美生活的千古传承。
高科技“序厅”曲径通幽
设计师借鉴移步换景的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为主展馆特别打造了一个高科技“序厅”,就像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引人入胜。
步入主展馆,一个蓝色桥型阶梯映入眼帘。缓步登上阶梯或从两侧绕行过去,会感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个开阔的“半围合空间”豁然出现:古朴别致的亭子、曲折环绕的回廊,让人仿佛置身园林;两艘龙舟停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波光荡漾、白墙灰瓦间,京剧刀马旦演员粉墨登场……
整个序厅面积不大,却展示了园林营造技艺以及传统民俗中的诸多非遗元素:亭子及回廊,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建造技艺,并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亭畔流水”,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声、光、画并茂的效果;“湖畔龙舟”则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俗和龙舟制作技艺。整个“序厅”流光溢彩,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整个展览瞬间灵动起来。
主题展示打破常规
记者在参观中发现,此次主展馆的主体展区,除了济南展区表现东道主风采之外,在布局上亦打破常规,不再按照省份进行划分,而是按照传统工艺展览项目,分成织绣印染、陶冶烧造、编织扎制、制茶酿造、印刷刻绘、家具文房、中药炮制、雕刻塑造八个主题。观众可以在同一场馆观摩和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的风格和技艺差别。
八大主题皆有情景化展示活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两层楼高的南京云锦大花楼木织机上,两名织工展示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旁边搭配“白局”艺人的表演以及云锦华服的“模特秀”;富丽堂皇的万工轿,与苏绣嫁衣一起亮相;京作家具展示区里,穿蟒扎靠、英气十足的刀马旦正在化妆勾脸……突破静态的展览模式,着重营造场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展示“活态非遗”,这也是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原标题:融入现代生活的“非遗”——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扫描 作者:张晓涵   网络编辑:翟羽 值班主任: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