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理念

12.03.2015  13:20

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有学者意识到“西方的没落”,对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进行反思,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文化能够最好地处理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有利于实现人类长远生存、发展、壮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陆续吞下了过量的西方“文化激素”,伴随着这种潮流,也造成中国教育对传统的自我否定,包括在专业分科、教学方法和理念等方面也都照抄西方。随着大量留学生在西方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代表的西方理念将与中华传统观念、伦理等发生激烈碰撞,带来一系列的冲突和问题。这种“激素”带来的苦果在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教育界亟需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教育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重拾文化的自觉自信。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洋学堂”在教育理念上有本质区别。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人的个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德、才、识、体”,即达成人在道德品质、技能才华、识别判断力与健康体魄等四方面均衡发展。中华文化并不是保守封闭的文化,中华民族曾产生了无数人文、制度创新,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比如,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重视讨论与思辨式的学习,情与理的紧密结合,可以说西方顶级学府中的“讨论式教学”也无出此右。秦朝创立郡县制取代诸侯制,弱化了血统问题在治理国家中的权重,是一次伟大的革命;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打破了出身、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并被西方视为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是西方文官制的源头。当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以及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爱。

“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需要向传统回归,以迸发出中华民族本有的创造性。文化的兴盛需要靠内外两种动力,我们既要认识发掘本国的优秀理念,也要积极对外交流,希望中国教育界能逐步突破时代的局限,为迎接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