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生猪价格小幅震荡 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鲁网烟台11月9日讯 (记者王妍 通讯员臧高峰)为了解烟台生猪生产经营状况,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于近期对莱阳、莱州两个生猪大县的部分生猪散养户、规模户和单位户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生猪价格稳中有降,窄幅震荡前行,后期有望止跌回升,生猪生产供应基本稳定。
目前生猪生产及市场变化情况
(一)生猪存栏情况。10月份,两个生猪大县样本点期末存栏量为40.9万头,同比增长11.0%,环比下降0.2%。其中,50公斤以上生猪13.4万头,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3.3%;能繁殖母猪3.8万头,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0.7%。
(二)生猪出栏情况。10月份,两个生猪大县样本点出售肥猪7.9万头,同比增长17.0%,环比下降3.1%。其中,散养户出售409头,比上月减少215头,环比下降34.5%;规模户出售34834头,比上月增加1428头,环比增长4.3%;单位户出售43536头,比上月减少3762头,环比下降8.0%。
(三)生猪补栏情况。10月份,两个生猪大县样本点补栏量为7.8万头,同比增长9.2%,环比下降2.9%。其中:散养户补栏459头,比上月减少251头,环比下降35.4%;规模户补栏34467头,比上月增加174头,环比增长0.5%;单位户补栏42988头,比上月减少2226头,环比下降4.9%。
(四)生猪价格情况。今年的生猪出栏价格经历了一个震荡调整的过程,从年初的持续走低到6月份开始小幅上扬,8月份达到最高点,近期略有下降,基本稳定。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生猪大县样本点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6.8元,较9月份的每公斤17.8元下降了5.6%,较一季度的每公斤12.2元增长了37.7%,较去年同期的每公斤14.1元增长了19.1%。
总体来看,目前烟台生猪生产与供给形势基本稳定,存出栏及补栏数量虽有小幅下滑,但也是当前需求不振、猪肉价格上调而替代品价格低位、居民膳食结构调整等变化的正常反映;生猪出栏价格稳中有降,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运行,养殖户去年以来持续低迷的市场信心正在恢复,存栏、出栏和补栏的选择与控制更趋理性,也未产生恐慌抛售和惜售压栏等现象。预计随着天气转冷,需求增加,生猪价格有望止跌企稳,存栏和补栏量将有小幅回升,出栏量适度增长。
生猪养殖的形势分析
猪肉是城乡居民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之一,其价格变化不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关系着生猪养殖者的生产决策和效益情况。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目前的生猪生产面临的有利形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生猪供给方面。过去两年生猪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养殖户亏损严重,积极性极大受挫,很多中小养殖户已基本退出,仍在维持的也纷纷选择减少存栏、淘汰能繁母猪。因此,在生猪存栏还处于历史低位、能繁母猪补栏缓慢的背景下,受生猪生产周期较长以及价格震荡上涨过程中观望情绪的影响,短期内供给过剩的现象还不会出现,生猪价格仍将在高位盘旋,下行空间不大。
(二)市场需求方面。进入第四季度,天气转凉,根据以往消费习惯,肉类在饮食中的占比将会明显提升,制作腌腊肉制品等转化来的需求也会增多;同时,各类院校陆续开学,其食堂的刚需采购也将进一步拉动肉类需求,再加上传统节假日的消费刺激,这些都将为生猪生产提供较为乐观的预期。
(三)其他有利方面。近期玉米价格不断下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也增强了养殖户对出栏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行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生猪市场的长期持续走低,大部分散户纷纷退出,规模生产渐成主体,抗波动能力日益增强,养殖户也愈加成熟和理性,有利于生猪市场的稳定;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特别是对标准化养殖的扶持力度,生猪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目前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我国的生猪养殖正处于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且多为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养殖户在面对价格剧烈波动,人工、防疫、运输、环保等其他成本费用逐年提升等问题的时候,既无法保证其在市场谈判中的有利地位,也无法提高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只能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选择勉力经营或是无奈退出。
(二)市场波动频繁,缺乏规范有序的引导。目前的生猪生产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价格波动频繁,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尚低的养殖户既缺乏对波动的深度理解和分析,也无法实现市场信息的高效传递,只能简单地跟随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定,在市场形势好、养猪效益高时,一哄而上、争相补栏,养殖规模快速膨胀,一旦价格下跌就大量出栏,出现亏损时又空栏罢养,甚至退出市场,这些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资金困难、土地不足,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受挫。生猪养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是投资较大、利润较低的产业,需要得到各方面资金的支持与扶持,然而目前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生猪规模养殖的需要,养殖户的贷款需求很难及时、充分地得到满足,严重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和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漠视,养殖户申请或者扩大养殖用地的难度日趋加大,限制多、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四)疫病防控、环境保护,日常经营和管理矛盾重重。在养殖业中,生猪的疾病相对较多,且新发疫病种类不断增多,对养殖户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养殖户尚不具备这些条件,甚至有部分猪场为节约成本而放松防疫及保健工作,疫病风险加大。另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等原因,生猪养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影响了居民生活,而零排放和无害化处理的投入成本又相对较高,环境保护与生猪产业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稳定生猪生产的建议
(一)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农牧部门和统计调查部门要加强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生猪供需动态,加强市场价格成本动态监测和生猪疫病监测,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并确立相关预警指标,采取相应预警措施,引导养殖户适度生产,规避风险。另外,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生猪存出栏、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成本变化等信息,引导养殖户关注市场,合理布局,减少盲目性和无序化。
(二)提高规模化水平,增强组织计划性。从长期来看,要稳定生猪生产、摆脱价格大幅波动,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是必由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化养猪场、标准化养猪小区和集约化养猪企业,搞好疾病防治,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要积极引导养殖户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动订单养殖和农超对接,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稳定供给,降低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持,解决资金难题。从调研情况看,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稳定市场供应的主力军,但对土地和资金的要求较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生猪生产周期,制定针对生猪养殖产业的综合性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良种补贴、标准化养殖区圈舍建设补助等各项扶持政策,规范土地供给,帮助解决养殖用地问题等;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减少审批环节,多增加低息、无息贷款项目,以满足养殖户的资金需求。
(四)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疫病防控。政府应主动履责,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帮助养殖户做好猪场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努力实现达标排放,生态与生产良性循环;加大防疫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引导其科学饲养;同时,还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严格执行疫情监测排查和通报制度,抓好重大疫病的防治和预警预报,保障生猪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