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少平:山东文物保护事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率日益提高
中国山东网11月21日讯 (记者 姜瑞丽)20日,第六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在济南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山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全省文物事业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文物保护事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七区两带”片区规划由单体保护向整体片区保护转变
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介绍,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发展规划的大局,山东省文物局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突出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将全省分为曲阜片区、淄潍片区、泰山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半岛片区、沂蒙片区、鲁西片区,以及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示范性文物保护区。
“这就打破了文物工作各自为政、分散保护管理的局面,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向区域统筹,由单体保护向整体片区保护的转变。”由少平说,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七区两带”片区规划不仅为统揽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遵循,也便于国家文物局和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工作情况、文物资源状况,开展文保项目及资金工作。
88项重点工程拉动文物保护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由少平说,在山东实施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带动战略,拉动文物保护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曲阜举行了“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暨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开工仪式”。88项重点工程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涵盖了国家和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预算总投资120亿元,影响和带动了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展开。2013年到2014年,全省共安排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461 项,财政累计投入16.5 亿元。
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规格高、覆盖面广,总体呈现出“三多一加快”的显著特点。“三多”分别是大项目、好项目多,重点、亮点项目多,后续储备项目多,一加快则是指项目推进加快。
大项目、好项目多。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大汶口、大运河、龙华寺等6项工程投入都超过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6项,打破了长期以来投入少、欠账多、无大项目的历史局面。
重点、亮点项目多。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六大片区”的亮点工程;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古代盐业遗址群遗址、沿海明清海防遗址及近现代建筑群保护工程,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蓝黄战略”作出了贡献。
后续储备项目多。两年来,国家和省里批复立项96项目,全省共编制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及立项190余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近90项。
项目推进加快。全省有66项完成,80%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尼山孔庙、利建闸、微山湖中运道、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魏氏庄园、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青岛八大关五处近代建筑等大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顺利开展。
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
由少平说,全省各级文物部门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特色和优势,把握和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文物保护工程在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中,较好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的目标。
以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为例,该工程不仅保护了运河文化遗产,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线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观光目的地和城市名片。
“2013年,文物业(包括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参观人次5735万人次,同比增长6.6%。在全省旅游业总体收入中,文物景点收入占到46%以上。‘十二五’以来山东文博事业的投入直接产出比,相比‘十二五’期间的1:10.58,将有大幅度的提升。”由少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