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留学生话“战争与和平” 纷纷为和平点赞
司富珍、郑承军、Astrid与Jens。Damm教授为“没有战争,世界和平”点赞。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曹迪 郭文静 王婧)战争与和平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常提及的话题。对此,在中国举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际,来自文化界的学者、留学生一起说起了他们眼中的战争与和平。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司富珍的家庭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在日军侵占山西省的时候,司富珍的外祖父由于没有配合日军的调查,被日军残忍杀害。就在外祖父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当天晚上,司富珍的外曾祖母由于接受不了丧子之痛服毒自杀。这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战争的残酷不仅影响了经历这场战争的那一代人,而且对下一代人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司富珍回忆,“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四合院还有当年打仗时被火烧的痕迹。我经常听到大人们讲日本人是怎样残杀中国老百姓,给老百姓带来伤害。那时我经常做噩梦,梦到日本军队又来了,我要藏到烟囱里或是草席里才能保命。”
现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的郑承军出生在重庆。1938年2月起,日本对重庆开始了长达五年半的大规模轰炸,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他表示总会听父辈提起当时重庆的惨状。郑承军说:“大轰炸期间有2000多名难民跑到防空洞中躲避,但由于氧气不足许多人死在里面。在得知此事后,重庆望族高士愚一家把自家的大花园提供给这些人做避难所。”郑承军表示,正是各民族各阶级的团结才使得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也许意识不到和平的可贵。但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懂得和平的重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教训,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维护当今社会秩序,不让灾难再重现。”
来自德国的汉学专家Jens Damm与Astrid也接受了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采访。Jens Damm说:“二战前,德国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家。但是在二战之后,德国整个民族都开始非常崇尚和平。”
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的。二战时期,德国也出现大批“流民”,Astrid说:“我出生的村庄在经历战争后,许多农场被夷为平地。而我的父亲也因为战争辍学,造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站在本国的角度思考,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而忽略了本民族给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带来的伤害。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人通过书籍、影视等媒介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在两位汉学专家看来,文化交流在维护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国学生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会使人们变得更加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只有实现了民间的和平,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平。